王永庆 从一粒米起家的台湾“经营之神”

作者:经营

    因为担忧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他前往美国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产房,没想到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9时38分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寿92岁——

精细服务 粒米起家

    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漂洋过海,后来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勉强糊口。
    别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学,都会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庆还是平时的那一套——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买不起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
    小永庆9岁那年,父亲不幸卧病在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勉强读到小学毕业,他依依不舍告别了学校。
    祖父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嘉义县城,在一家米店当小工。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门可罗雀。王永庆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那时候的台湾,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杂物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前都要淘好几次米。王永庆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一传十,十传百,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大大的不便了。于是王永庆主动送米上门,还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办了个碾米厂,买进稻子碾米出售。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那么,该干什么好呢?

投资塑胶 成本取胜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几大行业。当时在台湾化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普通商人王永庆却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
    王永庆事先进行过周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他相信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现在,塑胶粉年产100万吨,王永庆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永远追求更大贡献”

    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王永庆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只要树干,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树枝丫,都被白白地抛弃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补充,如果利用废弃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替代天然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一定会有发展前途。
    1964年10月,王永庆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王永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的许多经营管理思想,都已成为企业家们信奉的至理名言。王永庆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为了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企业就会鼓舞斗志,不断地扩充事业规模,经常保持着迎接新挑战的热情,和对至善境界的追求!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也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他差点大发雷霆!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而一条做“毛巾操”用的毛巾用了20年!王永庆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他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让女儿自己替丈夫刮胡子!王雪龄的婚礼比一般老百姓家的还简单,连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到许多花店比较后才选购的最便宜的一种!但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还提出要在大陆各地援建一万所小学。四川汶川地震,他又迅速捐款1亿元人民币。
    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元新台币,形成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不仅在台湾的富豪中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也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王永庆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摘自和讯网、中新网)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2-25 15:25:1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