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 我不是茶王我是茶界泰斗

作者:八闽

    有人说,茶乃天地灵气之精华,茶乃天地人之三合一,人在草木之中为“茶”字,二十加八十八等于一百零八,“茶寿”即一百零八岁长寿。97岁的张天福,是中国十大茶叶专家中惟一健在者。
    简介: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成就斐然,对福建省茶业的复兴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做茶如做人,茶如其人

    在海内外茶界或茶界以外,张天福一直享有盛誉并受到广泛尊敬。1988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曾经列出了自唐代茶圣陆羽之后的现代十大茶叶专家,时至今日,张天福是惟一的健在者。
    他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打开两扇窗,东窗研究制茶工艺,西窗研究品评茶饮。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茶叶奉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堪称国宝级的专家,被尊为中国茶界泰斗。
    晚年的张天福住在福州五凤小区的家里,会客,翻书,看碟,品茶。客厅里挂着裱褙过的四方形红色碎金纸,上面分别是毛泽东字样的单字“福”和“寿”。
    近日,我们来到张老的家中,张老虽97岁高龄,却精神矍铄、耳清目明。他反手交叉、十指紧扣着,和我们一起看碟片,是2005年8月拍摄的他的专题片《茶界泰斗张天福》,讲述了他与茶结缘、以茶报国的人生历程。当看到字幕上打出“张天福,中国现代十大茶叶专家惟一的健在者”的字眼,张老百感交集——“只有我还健在”,且不说他同时代的朋友,就连他的学生有的都没有活到今天。
    耄耋之年的老人成为风云人物,张天福三个字成为茶界热门的关键词。关于他的选集、电视纪录片、茶学思想研讨会、茶学研究中心、茶学研究分会,以及各种访谈、各类消息……通过97岁老人制造出来的热闹,大家有目共睹。他不计其数地被邀请参加各项茶事活动,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历届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的首席审评师。
    翻开中国古代诗篇,显而易见,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生易老”,想必是古代诗人最大的痛苦。有位朋友,曾掐算出人的一生只有3万天,而真正能做事的时间当属中间的1万多天,因为人类的寿命太短,并且太容易衰老,太容易生病。可是,张老足以神奇地颠覆陈氏理论,他被媒体关注并推上巅峰,应该是80岁以后的事。
    1993年,张天福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入《国际名人大辞典》第23卷,大典称他为推动茶业的先驱。
    1994年,已届84岁高龄的张天福在《福建茶叶》发表权威论文《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他主持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解决了乌龙茶靠天做青的关键技术难题,引起巨大反响。
    近年来,他一度在香港主评的“铁观音茶王”500克拍卖了60万元,将中国乌龙茶的身价提高到最巅峰,更在中国茶界掀起了“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福建”的热潮。众人关注之下,福建茶要闯天下,靠名气还是靠品质?张老的回答是:靠名气“打天下”,靠品质“坐天下”。
    记得西塞罗于公元前104年所做的对话体《论老年》中,有他设想的一场对话,两位青年问时年84岁的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执政官老加图:“为什么您和别的老人不一样,总是精神矍铄、充满智慧,仿佛暮年不是您的负担?”老加图回答:“衣食无忧当然是起码的条件,高尚而幸福的晚年首先属于自给自足的人,他无须害怕自然法则的无情规定——即衰老。”
    正因为张天福身体力行,以茶业实践贯彻始终,老来才能享用美德之果,心境平和;才能回顾过往,事事光明磊落;才能掷地有声:“我不是茶王,茶王有千千万万个,我是泰斗,泰斗只有一个。”人到了如此境界,岂能不轻松、常乐?
    回顾过去的70多年,张天福一直从事茶业教育、生产、科研、制茶、机械研究和名茶审评,成就斐然。他视茶为生命,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助教,到为福建省创办了第一所茶叶学校、第一个茶叶改良场和第一个茶科所,为推动茶叶生产、教学、科研、茶文化的共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创制了中国第一台“9·18”式揉茶机,继而又大力推广改良后的“54式揉茶机”,从而结束了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历史。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中国茶叶发现之旅,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

我的生命由茶组成

    在张老的私人评茶室,临窗的桌上常年摆着红、绿茶、乌龙茶的标准评审杯具,面对慕名而来的茶人,张老常常一边冲泡不同的名茶,一边面授术语:需要多少克茶叶、多少毫升过滤水、多少温度、多少时间、多少比例进行冲泡,或热闻,或温闻,或冷闻,或尝滋味,或看汤色,或看叶底……便知这茶是什么样的制茶工艺做出来的,做出来的时间有多久了,是哪个区域生长的茶树,品质特征如何,给多少分,价钱几何,一一报出这些指标。张老的味觉、嗅觉堪称一绝,但他却淡淡地说:“我学了几十年还没有学好。”
    面对年轻一代的求教,张老还乐于传授评审技艺,手把手传帮带。但他不能接受的事实是,有许多人没有经过他的同意,都说是他的徒弟。
    常有人说,张老品评茶都品评得“成仙”了,且不说仅仅安溪同一区域的茶树就有好多种,诸如有内安溪和外安溪之分,就说同一块茶园,只要是中间有一条田埂分成两边的园子,两边接受的灌溉和阳光照射有点区别,制出来的茶叶味道就有所不同。能品评出这个区别来,就是“茶仙”。
    有一个在坊间流传的故事是,有一回在安溪“茶王赛”上,有两个号参赛的样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张老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茶叶,经过检验,立马揭密了,原来是参赛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个号参评。张老高超的评审技艺众口皆碑。两年前,张老喝新工艺制成的铁观音喝得难受甚至反胃,断言新工艺不超过3年,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大部分人可能都只喝最对他胃口的那几种茶,但张老喝茶不只是为了饮茶的习惯喜好,更是为了替茶农或是茶商评茶。
    和张老同龄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年轻时曾因饮酒过度、酒精中毒差点送命,逃过此劫后移情于茶,如今年近百岁,依然身体康健言语铿锵,外地的记者朋友在QQ上告诉我,在一次禅茶文化交流会欢迎宴上,文老甚至伸手炫耀自己双手没有一颗老年斑。在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所刻的、位于上海浦东的一块石碑上,文老写道:酿酒始于奴隶社会,喝茶则先于阶级社会。茶人是酒人的老前辈。
    念及此,遂问张老百岁生日将如何度过,做何想望?老人回答:“墓牌都做了,哪天时间过去,打开就过去了。今天在,明天在,都无所谓。”老人已将生死看得很淡,超然如此,硬气如此。
    有数据揭示,包括中国广西巴马县在内的世界长寿之乡,那里的人有长期饮茶的习惯。有人联系、比对张老的长寿秘诀,是否和长年喝茶有关,张老但笑不语,在此且不妄自揣测。倒是坊间流传的版本是,张老每天要喝一百多小杯茶,所以长寿。这个数字是乘法得来的结果,据说张老每天要接待10多批客人,每批要品茶10多杯。
    以前有些富绅,喝茶喝得倾家荡产,那是因为实在是太讲究了,而对张老而言,每天吃茶(他不说喝茶)不过是油盐酱醋般平常生活的必需品,没有讲究的必要。虽然客厅的墙中央挂着百壶集锦图,但实际上他对茶壶并不讲究。

新闻来源:八闽之子杂志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6-20 12:16:3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