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溪 创新创业创造

作者:薛东 何光锐
  泉州的发展引人注目,泉州的未来更备受关注。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对泉州提出新的要求。那么泉州在贯彻省委《建议》中会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十一五”期间将迈出哪些新的步伐?发展的前景又将如何?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泉州市委郑道溪书记。 

激发活力 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省委《建议》提出要“发挥泉州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拓展效应”,您如何理解? 
    郑道溪:“活”是发展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市场机制比较灵活,得益于泉州人爱拼敢赢的性格。省委书记卢展工前一段来泉州调研时,以“创新、创业、创造”六个字,高度概括泉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主要经验和优势,对泉州发展寄予厚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泉州要发挥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就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本领,激发创造活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市场发展空间、港口发展空间、城市发展空间、绿色发展空间。 
    记者:未来5年里,泉州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郑道溪: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铺开,为泉州发展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泉州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中着力构建新的跃升平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当前,泉州正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建议》,规划“十一五”发展目标,初步提出实现“五个基本”:一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到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1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超320亿元,力争突破350亿元;二是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框架内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180万人;三是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石化、纺织服装产值均超千亿元,建材、鞋业产值均超500亿元;四是基本建成亿吨大港;五是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记者:实现这些目标,关键举措是什么? 
    郑道溪:继往才能开来,创新才能发展。推进“十一五”发展,既要注意总结吸收“十五”时期好的经验,继续发挥原有的特色优势,保持工作连续性,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又要注意增创新优势,把泉州放在全省、全国、全球视野中来考虑和谋划,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一是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大手笔、高起点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带资金。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制度,一笔启动资金),促进项目快速落地。 
    二是“加重提轻”,统筹兼顾。整合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后续产业,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完备、后劲十足的产业结构体系。鼓励扶持自主创新,坚持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促使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产业尽快产生规模效益。 
    三是民营外资,齐头并进。泉州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就是民营和外资。现在民营总体发展比较好,外资还要加大力度。特别要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利用闽港八大合作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提升泉港澳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泉州既有的产业优势嫁接到国际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上。 
    四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加快东部科工贸文化旅游区、南部轻纺建材工贸区、湄洲湾南岸港口重化工业区、中部特色经济和产业梯度推进区、西北部生态建设保护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以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和谐,以深化各项改革营造和谐,以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和谐,以改善群众生活体现和谐,以创建“平安泉州”保障和谐。 

港城联动 推动中心城市崛起 

    记者:省委《建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泉州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如何在这种更高平台上谋划城市发展? 
    郑道溪:过去泉州工业化、城市化实行“自下而上”模式,县域先发展,县域经济相对发达,客观上造成中心城市发育较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带动作用。以承办2008年全国农运会为契机,做好城市各种规划,实施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撑大城市骨架,提出“一二三四”城建工作思路,即:“一场一馆”(海峡体育中心的体育场、体育馆),这是承办好全国农运会必备条件之一;“二桥二环”(晋江大桥、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及城市一环、二环路),主要是解决八大组团连接和中心城市交通问题,这是城市连片发展的主轴;“三片三带”(泉州大桥南片区、东海片区、城东片区和晋江、洛阳江两岸及沿海大通道两侧),这是扩张城市中心区、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四规四改”(泉州市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及中心城区四条街道立面整治),这是改善人居环境、解决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的关键。 
    记者:港口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泉州港口建设方面将有什么大的动作? 
    郑道溪:港口是泉州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港口城市”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我们提出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按照国际性大港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亿吨大港,推进港城联动。比如,在搞好规划基础上,对拟建港口和码头合理布点、整合,突出中心港区的地位。重点开辟近洋、内贸集装箱、液体化工等运输业务,走“错位发展”路子,与福州港、厦门港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以泉州船厂造船项目签约为契机,加快大型船舶基地建设步伐。再比如,探索“地主港”经营模式,改善“大通关”环境。抓紧修建港口与开发区、加工区、保税区的快速通道,重点培育临港重化工业、修造船业和大进大出产业,吸引国际大型海运公司、物流公司来泉设点,推动临海工业带、产业集群带连片发展。 

优化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跃升 

    记者:在省委《建议》中,用较大篇幅强调“大力发展和提升民营经济”。泉州是我省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十一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郑道溪:今后,我们将积极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环境,构建民营经济跃升平台。 
    一是提高服务水平。今年来,泉州市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展以“优化环境人人有责,优质服务尽心尽职”为主题的“双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电、用水、用地、资金短缺等困难,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好亲商、安商、富商这篇大文章。如今年9月起,在各县(市、区)相继推出不同产业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有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用地紧张问题。新组建市中小企业局,指导推进乡镇企业以及其他规模以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壮大企业实力。引导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向产权多元化、开放型转变,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激活企业内生力,通过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逐年提高民营投资项目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比重,让民间资本成为生产性投资的主力;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本运作手段,提高投融资能力,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 
    三是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泉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技术服务应用平台,争创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落实名牌企业奖励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泉州制造”转变成为“泉州创造”;注重提高配套协作水平,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

新闻来源:宣传之窗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4-15 15:37:48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