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媛 莆田仙子育新苗

作者:张悦
  新学年开始了,莆仙戏几十名大专生正在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莆田戏曲班进行紧张的学习。作为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莆田戏曲班副主任的王少媛又开始了繁忙的教务工作。王少媛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的代表人物,作为十七大代表,王少媛一直非常关心莆仙戏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忙碌的她对此颇有感触,她说有着“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近年来正步入规范化艺术人才培养道路。

莆仙戏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莆仙戏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戏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和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建国以来,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后演出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传统剧目,及新创作的《新亭泪》、《秋风辞》、《江上行》、《鸭子丑小传》等剧目,在全国曾经引起广泛影响。莆仙戏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是动作特别细致,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举手成法、投足见情,一笑一颦,悉有章法;二是音乐比较独特,其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综合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三是剧目保留原味,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有剧本流传的50多个;四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剧作家及表演艺术家,就当代来说,剧作家就有陈仁鉴、郑怀兴、周长赋,表演艺术家就有朱石凤、许秀莺等。
    
谈到莆仙戏,王少媛感慨万千,她说莆仙戏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2000年,王少媛摘得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说,这不是她个人的荣誉,而是得益于几千年来莆仙深厚的文化积淀,得益于莆仙戏所有热心的观众,也得益于朱石凤、许秀莺等所有老艺人的沤心沥血、甘为人梯及无私奉献精神。

振兴地方戏 大家都出一份力

    
然而,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离开舞台,莆仙戏却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窘境。王少媛谈道,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需求、业余爱好发生的变化,无情地冲击了莆仙戏传统剧目,莆仙戏的舞台变小了,观众变老了,一度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县区剧团,条件差、专业基础差、设施陈旧、人员老化、包袱沉重。在剧团进入市场化之初,莆仙戏确实走入低谷。而这种现象及状况,也是全国其它地方剧种共同面临的困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古老艺术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窘境。
    
王少媛说,莆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及时启动了莆仙戏抢救保护工程。莆田市已经成立了由26名专家、老艺人组成的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计划五年内全面、具体地完成如下莆仙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投资数亿元的莆仙大剧院和莆仙戏博物馆将相继建成;集全市莆仙戏精英的莆仙戏剧团将重新享受财政全额拨款待遇;莆仙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世遗;市政府每年拨款20多万元,让莆仙戏戏校新生免费入学;文化部门对老艺人的示范性表演进行录音和录像,制作VCD,供后人学习借鉴;一本100万字的莆仙戏研究专著《莆仙戏史论》正在编撰之中,一些民间散存的优秀剧本、面谱、戏曲、服装、道具等文物也在搜集之中。王少媛兴奋地说,投资2亿多元的莆仙大剧院落成后,我一定要带着学生们好好地演一场。
    
王少媛对振兴莆仙戏也有自己的建议,她说振兴莆仙戏,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人才、剧目、音乐等方面的保护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振兴莆仙戏,社会支持是保证,文化体制改革之后,老百姓、观众成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开拓市场,优化服务,满足广大观众的多元需求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振兴莆仙戏,提高自身素质是根本,莆仙戏的魅力在质量、传承在质量、活力也在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艺术、没有传承、没有市场及观众,最终穷途末路。我们要从每一个戏校的学员抓起,从每一支剧团抓起,从每一个演职人员抓起,加强管理、增加培训、促进交流、实现多赢,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欣赏到最正宗的莆仙戏。

一定要培养高素质的地方戏接班人

    
2003年,王少媛受相关部门委任,从莆田鲤声剧团转任主持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莆田戏曲班的教育工作,莆田戏曲班作为唯一的培养莆仙戏表演艺术人才的专业培训基地,一直是中专办学模式,这引起多方关注,现在的办学模式是什么样的?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又如何?
    
王少媛介绍到,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莆田戏曲班是一所培养莆仙后备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一所职业高中。2003年,她刚上任时,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之前,学校每年仅招生5-6名学生。王少媛也特别留意了省内其它地方剧种的招生情况,同样是不相上下。她在反思:时代变了,孩子少了,大家光盯着上大学的出路,学生和家长不愿意学戏啊!况且原来学校的学历仅为中专。另一方面,沿海、山区农村,一些农家子弟又缴不起学习费用,被拒之门外。找准问题后,在招生时他们亲自到山区、沿海选苗,王少媛以自己农家女成长的经历,现身说法,打消了学生和家长的顾虑。同时,向上申请,成功进行学历升级,把戏校由中专建制升格为大专学历。2004年,戏曲班招生时,核定招生20名,25名合格,怀惴通知书就学的仅15名,为此,中间又招了4名。这年的招生较理想,但离现实的需求还差得远。在今年3月份莆田市第八次党代会期间,作为文艺界的党代表,王少媛直陈利弊,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袁锦贵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市财政每年追加20多万元作为在校生的学费,每年招收40名莆仙戏大专班学员,供他们免费上学。因此,今年入学的新生超出招生计划10多位,多多益善,戏曲班克服困难应收尽收。这些新学员年龄均在13-15岁之间,有这样的好政策、这样的好平台、这样的好苗子,戏曲班更加努力工作。他们对教材精益求精、在师资上遍聘名师,他们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把每一位学员培养成一专多能、高素质的莆仙戏接班人。令人欣慰的是,有些新苗已长大成人,成为许多剧团的台柱子。

当选十七大代表更是一种使命

    
建国以来,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后演出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在全国曾经引起广泛影响。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是应保持更多传统,还是推陈出新?王少媛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上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这为莆仙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莆仙戏的行当科介程式非常独特、合理,应传承保留;而以往缺乏音响设备,发声方法多为叫唱,声音大,情感表达较生硬,现可以借鉴各种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做到字正腔圆,柔和感人;莆仙戏在实践中还可以吸收现代舞蹈的一些合理的因素等。
     谈到即将召开的十七大,王少媛心情激动,她说作为一名从事莆仙戏演出及教育的基层工作者,能当选代表,是一份光荣、一种使命。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的演员,能够走进举世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参加关系亿万人民的未来与前途的党代会,事情的本身意义重大,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在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多元,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成为每一位从事地方戏剧工作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就莆仙戏而言,眼下虽然也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王少媛仍充满信心。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4-11 19:43:10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