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谈民营经济自主创新

作者:林清伏 江海苹 吴泽华

    中国著名侨乡泉州,素有“民办特区”之称,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九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新要求下,泉州的经济如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如何继续发挥优势?“自主创新!”这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长朱明在接受《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福建日报》、《香港商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采访时,一直强调的关键词。

自主创新迸发活力

    朱明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泉州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支柱和最大的活力源泉。目前,泉州有民营企业12.7万多家,2007年产值3916.4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2.7%%。其中,最让人引以为豪的,则是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骄人战绩。
    在泉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6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45家,上市企业30家,累计融资达180多亿元人民币,在利用资本市场上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泉州,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28枚、中国名牌产品46枚、国家出口免验产品5项、国家免检产品158项,名牌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在泉州,有537项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组织生产,1家企业参与制定1项产品的国际标准,84家企业参与制定45项产品的国家标准,63家企业参与制定41项产品的行业标准。
    在泉州,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8家;已经建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以上行业技术开发中心87个,每年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达1300多项。

有为运作引导创新

    朱明强调,自主创新,企业是主体,政府是推手。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有力地引导了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政策配套方面:出台实施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文件,在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资金扶持方面: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2007年全市预算内投入科技经费2.64亿元,实施科技项目350个。出台实施了《关于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和补充通知,在“十五”期间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给予100万元奖励。几年来,泉州市政府已对383家企业发放名牌奖金5833万元。
    管理创新方面: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在福建省率先出台实施了《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有效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动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平台构建方面:大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信息数据库为重点的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我市采取“政府牵头协调,行业协会和核心企业共同注资”的办法,成立了一批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检测中心、标准认定中心,得到了福建省的充分肯定。
    人才支撑方面: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泉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人才政策,大力实施“112专家工程”、“222高技能人才工程”,率先在全省开展“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活动,获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7家,积极组织新兴产业用人单位赴外地招聘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持续创新勇走前列

    朱明认为,泉州的民营经济未来要实现更大的飞跃,必须紧紧抓住“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再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进入国家操作层面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委卢展工书记强调的“海西求先行,泉州要走前列”和黄小晶省长提出的“泉州要继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要求,围绕市委“好字当头、先行先试”的工作主线,持续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切实转变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为福建的民营经济发展、为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多作贡献。
    —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全市4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设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政府将从用地、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密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福建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平台作用,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委托其承担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整合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根据泉州市产业规划,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围绕五大新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做好配套工作,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针对我市第三产业“短腿”问题,切实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争创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国家级知名品牌,支持品牌扩张,推动单一品牌发展成系列品牌,国家级品牌发展成世界级品牌,不断提高辐射和集聚效应,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认真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努力掌控产业“话语权”。
    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为创新型企业注册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资金项目。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好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其共享率和使用率,切实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切实解决创新型人才所遇到的入户难、档案调动难、家属随迁难、子女教育难等后顾之忧,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最后,朱明还指出,民营经济是泉州的“传家宝”、“看家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有可为,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在建设海西“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中勇走前列。 
 

新闻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3-18 21:50:32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