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家国情怀 八千里笔路云月

作者:陈勇
——记 “笔耕不辍” 的作家劳模钟兆云

      钟兆云,1969 年生于福建武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直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和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首届华侨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福建省政府百花奖和社科奖等。采访过近百位重量级党政军要人,被老将军称为 “深入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家,也是真正理解老干部的贴心人”。迄今已出版 40 多部著作,总计发表近 2000 万字。有学术论文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东南学术》等刊发表,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
      1991 年,钟兆云开始艰苦创作《百战将星刘亚楼》,他阅读了数以百万字计的党史军史书刊,九赴闽西,三上京津沪,远达黑吉辽白山黑水,光将军、部长就访问了三十来位,读书和采访笔记数十册,参考资料能装上两麻袋,四易其稿,遂有《百战将星刘亚楼》心血之著问世。出版后,海内外四五十家报刊纷纷连载和选登,随后获得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1992 年,钟兆云深入才溪乡采访。才溪乡,位于龙岩上杭县西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模范乡、模范区,荣获过 “福建全省的光荣模范” 称号。毛泽东曾三次亲临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并于 1933 年 11 月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在 1955 年授衔时,由于才溪有 9 个军级干部、18 个师级干部,于是又有了以 “九军十八师” 为主的 “将军之乡” 的美誉。钟兆云不辞辛劳辗转多地,搜集第一手采访资料,写出 26 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著作《将军与故土》,并于次年出版。开国少将、福州军区原副政委王直老将军曾笑言,要为他写作此书记一等功。同年,年仅 24 岁的钟兆云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开国元勋,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农民知己邓子恢、开国上将叶飞,开国元戎刘忠、何廷一、刘永生、江一真,父子侨领庄希泉、庄炎林,老革命家贺敏学,红色 “御医” 傅连暲,改革先锋项南,文化巨擘辜鸿铭…… 这些人物的辉煌业绩和传奇人生,在钟兆云的精神共鸣与生花妙笔中跃出尘封的档案袋,走进了当代人的心灵。
      他连着三次当选为全国作家代表,亲耳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告诉笔者,创作的目的,是努力做到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时代和人民。
      他积极书写和宣传一代代华侨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其所著,不管是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再现” 的《父子侨领》,还是反映首位海归华侨 “爱国歌” 的《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 —— 辜鸿铭全传》,均为海内外读者所喜欢。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大可教授称其有 “过人的学术眼光与独特的文学视角”。他曾应组织邀请,为日本友人、“福建省荣誉公民”(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长时授予)塚本幸司立传,被称为是一部有益于中日友好的佳作。塚本幸司称许他是 “唯一一位和我有过通宵达旦一起工作的中国作家,从钟兆云身上看到了非常好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钟兆云的著作中有不少是关于红军医务工作者的,不管是早期的《将军本色是医家》,还是《从基督徒到红色 “御医”—— 傅连暲传奇》,还有《一生求真 —— 江一真传》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一批有志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感召,投身革命,成为红军医务工作者,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百般艰辛甚至生命,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光辉人生,也在共和国医疗史上写就了浓彩一笔。“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是红军医护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 “医魂”,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 “真善美”,应是 “真善美” 的更高境界。书写闽西红医,钟兆云在这个领域开创了先河。正是因为钟兆云等作者对闽籍红医们的书写,推动了一批学者开展对中央苏区福建医药卫生历史的研究,也促进了文旅部门对闽西等地中央苏区医药卫生文化遗存的保护挖掘,相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弘扬 “红医精神”,对宣传卫生健康系统的 “真善美” 有了积极的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会面并提出 “两岸合写抗战史” 不久,钟兆云即写出被称为 “福建长篇重要收获” 的《我的国籍我的血》一书,于 2015 年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 70 周年之际出版,举办多场研讨会、台胞赠书会,并入台书展,《人民日报》等发表评论。他还受命率团赴台交流,在两岸产生良好反响。
      他除主持完成单位编撰的《福建英烈传略》(三卷本)《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传略》(二卷本)等重要图书外,还出版专著《辜鸿铭》(三卷本)《邓子恢》《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铁将军叶飞》《贺敏学的风雨人生》《国之大殇》等,主编《福建红色女杰》(上下册)《燃烧的红飘带》等数十部图书。其中反映改革开放先锋、脱贫攻坚先驱项南之著,列入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而后有英译本出版。这些成果,连同他 30 年来坚守阵地结下的累累硕果,计有专著 40 余部,发表总字数近 2000 万字,其数量为福建文史学界之冠,构成了党史人物和红色文化的斑斓画卷,激励众多读者爱党爱国,见贤思齐,众志成城实现 “中国梦”。
      近年,钟兆云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创作了《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谷文昌之歌》《海的那头是中国》等作品,表明作者已在更广阔的视域来书写 “真善美”。《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以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率领群众苦战风沙、根治旱涝、一心为人民造福的感人事迹,谷文昌把 “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写在笔记本上,践行了一辈子,他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钟兆云的作品展现了一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 “四有” 干部楷模。钟兆云生动诠释了谷文昌精神,把 “真善美” 集中体现在谷文昌这座百姓心中竖起的不朽丰碑中。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主人公则是 “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福建省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广敏在书评中称赞道:“文艺工作者什么最美?一位文艺工作者能走多远?钟兆云告诉了我们。” 国台办原新闻局长、发言人张铭清先生说:张主任对钟兆云的大作的评论,回答了 “什么最美、能走多远” 的课题,立意高远,很接地气,高屋建瓴,就事论理,把幸福草的创始人林占熺的 “幸福草” 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与文章相得益彰,堪称双璧!
      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从 1984 年开始,钟兆云几十年如一日,满怀深情,笔耕不辍。诗人余世存曾评价他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为 “真善美” 命笔立传,钟兆云所从事的传记文学是个严肃的体裁。他对笔者说:“我通过写传记,与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过,他们给了我太多的人生智慧。我不止一次地从内心感谢过我笔下这些作为正面人物形象出现的传主,通过深入接触他们的事迹,我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人格素养得到了提高。” 钟兆云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上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受众,让社会认识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从他们身上汲取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见贤思齐,推动社会向完善、进步、和谐的境地发展。”
      在漫长的文学苦旅中,坚强的意志力与责任感使钟兆云未曾浪掷时间。他希望能写出更多有价值的书,也能写出更多好的作品,让每本好书照亮人们心灵的每个角落。
      他被称为 “拼命三郎”,平均每天工作不下 14 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何建明期待他 “再写三十年,再为当代文学添景象”。“坚守着这种情怀和赤子之心,他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都将有更多的收获。”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之子、前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如是说。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将军致函称赞钟兆云:“我认为您是深入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家,也是真正理解老干部的贴心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张廷发将军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相题赠;原省委书记项南的赠言则是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项南逝世前的那天还为钟兆云的一本传记作序,成为 “绝笔”。钟兆云一直以这些鼓励鞭策自己,表示将继续努力寻求一条历史和文学结缘的道路,力求史学元素与文学色彩之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亦史亦诗的境地。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曾发函高度肯定他的党史人物传记创作,“一方面相对补充了相关方面的史实资料,为党史研究做了贡献,另一方面,书的畅销又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不仅值得赞扬,还值得同行学习。”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著名学者陈晋称许他勤奋出硕果,并说 “没有文化自信和精神支撑,不会有此种劲头,此种能量。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同道中人学习的。” 解放军出版社原副总编、国务院津贴专家董保存由衷地称他为 “作家中的劳动模范”。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25-08-13 23:33:0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