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邵武市和平镇《进贤村志》序一

作者:廖斌
      生于斯,长于斯,坎头村那片土地的山水人情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如今,欣闻《坎头村志》即将付梓,内心激动难抑,仿佛看到了村庄的过往与今朝在岁月长河中一一浮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细腻而生动地展现着坎头村的岁月变迁与人文风华。
      记忆中的坎头村,宛如一颗隐匿于青山绿水间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光芒。村子四周青山环抱,连绵起伏的山峦似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山上植被繁茂,四季常青的松柏与随风摇曳的翠竹相互交织,每逢微风拂过,松涛阵阵,竹影婆娑,仿佛大自然奏响的和谐乐章。山脚下,清澈的溪流潺潺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游鱼戏石,历历在目。这条溪流不仅滋养了两岸的农田,也为村庄带来了灵动的气息,夏日里,孩子们总是在溪边嬉戏玩耍,笑声与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欢快的童年旋律。
      儿时的坎头村,生活虽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乐趣。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流两岸,大多是古朴的土木结构建筑,白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屋顶上,袅袅炊烟便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缓缓升起,伴随着公鸡的打鸣声和犬吠声,村庄渐渐苏醒过来。老人们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悠闲地聊着天,谈论着家长里短和村庄的过往;妇女们则在溪边洗菜、洗衣,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而孩子们则如同欢快的小鸟,在村子里追逐打闹,或在田野间放牛、捉虫,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快乐。
      在坎头村的生活经历,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善良、勤劳与淳朴。在这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家有难,众人相帮,这种淳朴的民风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个角落,让村庄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家中有农活忙不过来的时候,邻居们总是会主动前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不分你我,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劳作。这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十五岁那年,我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离开了养育我多年的坎头村,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从此,故乡便成了我心中那一抹浓浓的乡愁,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是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在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我虽然身处异地,但始终心系故乡,只要有机会,我便会回到坎头老家看望父母和乡亲。每一次回到故乡,我都能感受到村庄的变化与发展。曾经狭窄泥泞的村道如今已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交通更加便利;村里的学校焕然一新,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亲们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变化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时代的浪潮中,坎头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志,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记忆,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村庄的起源与发展、变迁与传承,记录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与智慧结晶,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坎头村志》的编纂,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它凝聚了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与智慧,是全体村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这部村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坎头村数百年来的发展脉络,了解到村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感受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它不仅为我们留住了乡愁,让后人能够铭记村庄的历史,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更为坎头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坎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宗谱记载,村庄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中期,先辈们在此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历经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族文化在坎头村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各个宗族都有着严格的族规家训,这些族规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行为举止,更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在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宗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详细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人物事迹、家规家训等内容,是家族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纽带。每一部宗谱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期望与嘱托,让后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根脉,铭记家族的荣耀与使命。
      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坎头村文化的重要标志。村里的黄氏峭公祠、廖氏宗祠、赵氏宗祠等宗祠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之间尽显昔日的辉煌与庄重。走进宗祠,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正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让人不禁对先辈们的功绩肃然起敬。每逢清明节或家族祭祀活动,族人们都会齐聚宗祠,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缅怀祖先的恩德,祈求家族的繁荣昌盛。在宗祠里,长辈们还会向晚辈们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让家族文化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黄峭文化在坎头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一生功绩卓著,其家族文化中的“遣子诗” 和家族传承理念更是广为流传。在坎头村,许多家族都自认是黄峭后裔,他们秉持着黄峭文化中重视教育、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培养家族子弟,鼓励他们外出闯荡,建功立业。这种文化精神不仅促进了家族的发展,也为坎头村的整体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坎头村还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村庄的历史长河中。惠安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座古老的庙宇,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惠安祠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工艺,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祠内供奉着多位神祇,香火旺盛,每逢庙会或重大节日,前来朝拜祈福的信众络绎不绝。惠安祠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村民们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如戏曲表演、祭祀仪式等,都成为了传承坎头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摆果台也是坎头村一项独特而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这一习俗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设立的。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五,村民们会精心挑选120种新鲜水果、糕点等祭品,摆放在特制的果台上,然后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摆果台活动不仅体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展示了坎头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碎铜茶更是坎头村的一张亮丽名片。这种茶叶生长在村庄周边的高山云雾之中,因具有独特的碎铜功效而得名。传说中,将碎铜茶放入口中咀嚼,能够将铜钱嚼碎,虽然其中的科学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这一神奇的特性却为碎铜茶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碎铜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饮用价值和保健功效。长期以来,碎铜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在坎头村代代相传,成为了村庄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碎铜茶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为坎头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声誉。
      在《坎头村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庄的社会发展历程。从古老的家族制度到现代的村民自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多元发展,坎头村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积极适应社会变革,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村庄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村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坎头村人,成为村庄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编纂一部高质量的村志并非易事,它需要编纂人员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坎头村志》的编纂过程中,编纂团队不辞辛劳,深入村庄的各个角落,走访了众多的老人、学者和村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口碑传说。他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考证和分析,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坎头村的历史与现状。在编纂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创新体例,丰富内容,使村志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时代的气息,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佳作。在此,我要向所有参与《坎头村志》编纂工作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坎头村的历史得以传承,让村庄的文化得以弘扬,让后人能够铭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坎头村志》的出版,是坎头村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体村民的一件喜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村庄历史、传承村庄文化的重要平台,让我们在感受村庄变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希望全体村民能够以《坎头村志》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于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部村志,了解坎头村,走进坎头村,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作为坎头村的儿女,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眷恋。我深知,坎头村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故乡的发展,尽我所能为村庄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坎头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愿《坎头村志》成为坎头村历史文化的不朽丰碑,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愿坎头村的明天如同一颗闪耀的新星,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新闻来源:坎头村志

责任编辑:闽水

加入日期:2025-06-20 18:03:08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