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媒”发展理念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路

作者:陈辉宗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深刻洞察媒体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重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制度优势的紧迫任务。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以下简称“福建日报”)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媒领域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原本主要服务于纸媒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明显不能顺应传媒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须进行系统性变革。系统性变革,关键在“系统”,要义是“变革”。我们扭住这两个要素,把握变革中不变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奔向何方等重要问题,提出“以党媒立本、在全媒发力、向泛媒进发”的发展理念,重构机制、重塑体系、重新出发,探索适合闽报发展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路。“

一、笃定“以党媒立本”,夯实系统性变革的根与本

      系统性变革不是整体性颠覆,“变革”不能成为“变格”。无论主流媒体怎么变,“党媒姓党”是定海神针,是我们必须始终笃定坚守的第一要务。“党媒姓党”在实践中要求我们,“以党媒立本”这个根与本不仅不能动摇,还要在变革中定于一尊,不断培土加固,以守正促创新。
      (一)笃定“为党发声”,力求道正声远
      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党端,皆因党而生、为党而兴。坚持党性原则,做到党媒姓党、党媒兴党,是我们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站稳这个根本立场,就会失去“定盘星”“主心骨”,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甚至荒腔走板、倾覆翻车。没有中流砥柱的舆论场必然滑向随波逐流。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使用媒介的时间在增加,获得信息的总量在增加,但是有思想性、有引领性的内容未必随之提升,舆论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现象仍然值得警惕。在这个背景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要扛起党媒的大旗,加力担负起“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起理直气壮为党发声、说理、明道的主流舆论引导机制,以旗帜领方向、以主流立主导,纠偏网络错误思潮,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让党的声音道正而声远。
      党的创新理论源起于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优良传统的生动运用。福建日报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探索通过“大”作、“中”篇、“小”文多层面开掘理论“富矿”的工作机制,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彻、讲鲜活、讲具体。
      “大”作。2022年,福建日报举全社之力、集十年之功推出《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下册图书,这是一部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探索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中”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日报接续采写“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16篇系列长篇通讯。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又推出《“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构成这个系列的“教育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注脚和福建印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头版转发。
      “小”文。2023年以来,福建日报以“大家写‘小’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等推出5组28篇署名为“敏言”的系列理论评论文章。每逢重要时点,“敏言”以敏锐之眼捕捉时代脉搏,以灵动之笔阐释创新理论,用浅浅的话语讲述深深的道理,用通俗的文字揭开理论的晦涩面纱,使之不止存于学术殿堂,更能深入寻常巷陌,温暖人心,启迪智慧。这样的文章“专家读来不觉浅,群众读了不觉深”,大家能看通、愿意品、喜欢读。
      (二)笃定“为人民代言”,务求言为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他早在《摆脱贫困》一书《把握新闻工作的基点》文章中就鲜明阐述:“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1]。这一重要论述决定了“以党媒立本”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及其火热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人民代言、为群众放歌。
      媒体的本质是媒介,联通彼此才能称之为“媒”。福建日报作为省级党媒,更要谨防高不成、低不就,远离了天线,接不了地气,孤悬半空中。我们坚持把创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笔端更多放在基层一线,让更多基层故事上头版、普通群众站“C位”。比如,策划《看见你——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福建力量》融媒体系列报道,关注举家开荒造林40余年的黄传融、公益助学慈善者邓昌朝等,将主流价值的传播植根于平民化叙事语境,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具象展现福建人精神内核,以凡人微光点亮精神火炬。“‘看见你’工作室”入选中国记协“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沿着这一思路,我们还推出“有这样一种精气神”系列报道,《攀山越海向云霄》等作品聚焦县域,展现地方干部群众争优争先争效拓力进取的生动实践,抽丝剥茧直抵深层内核,以精神力量为继往开来擂鼓壮行。
      在渠道上,我们搭设“直通屏山——福建省委领导留言板”,年均收集处理群众留言超过3000条,做好上传下达,从“一件事情”着眼,促进学校周边商家销售槟榔等群众急难愁盼的“一类问题”得到关注与解决。此外,所属东南网推出“我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献策”,新福建客户端开通“‘闽政通’便民服务”入口,福建卫生报搭建“榕医通”,这些平台端口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再造互联网时代党媒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接口,进一步拉紧了党媒与群众的维系纽带。
      (三)笃定“为时代写史”,追求余音绕梁
      新闻人,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把作品写进历史,是新闻人的无上荣光,是新闻人的至高追求。百年历史,一路走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没有断流,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们当以庄严敬畏之心书写新闻这份历史的第一草稿,提笔写春秋,著文藏史书,既把握舆论的引导权、定调权,也把握历史的标注权、著述权,用新闻把历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标定并矗立起来。
      40年前,《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给我们“松绑”》报道,吹响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军号角。随后,继续深入策划企业“松绑”放权和落实企业自主权两大系列报道,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新闻最高奖。2014年,“松绑”放权30周年之际,又报道了福建30名企业家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给予肯定和勉励,续写经济体制改革的这段佳话。2024年,再次策划了“‘松绑’放权40周年特别报道”,推出“闵仲平”文章《春潮涌动万象新》,把回顾历史和启幕当下结合起来,彰显了福建日报一如既往与改革同行致远、伴历史书写篇章。
      无独有偶,福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亦有探索创举。1998年,三明市洪田村对山林实施“分山到户”改革,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这一年,我们就三明进一步深化林改采写的《三明市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空气”卖到钱了》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福建日报继续循着历史回响的韵脚做文章。2023年11月,三明市发布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福建日报》刊发《三明市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有新路》,这一作品获得福建新闻奖。
      在这方面,福建日报两篇中国新闻奖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2013年发出《为何金门供水总差“最后一公里”》历史之问,于2018年《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作出回答,执笔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历史遥相呼应。


二、坚定“在全媒发力”,构建系统性变革的体与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3]。贯穿其中的要求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这个“主体”,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这个“系统”,以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一)构建更加强力的全媒传播体系
      当前,平面媒体、电波媒体和新兴媒体功能日趋同质化,以往媒体各自并行的赛道逐渐交叉,最终将融为一体,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也预示着媒体竞争“不是赛道,而是旷野”。大浪淘沙,唯强者胜。我们围绕“造旗舰、壮头部、育特色、成体系、强能力”定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三强多能”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三强,是通过实施平台化战略,打造强有力的头部平台。2024年,我们制定了“做大头部平台提升传播效能工作方案”,以传播能力和效果为判断依据做好“加减法”,聚势聚力打造《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东南网“一报一端一网”核心主干。收手指、攥拳头,把优质的新闻资源、生产要素、人才力量从低效、无效的领域中盘活出来,转移到移动端、网络上,实现党媒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迁移和放大。当前,正深化实施新福建客户端和东南网的端网融合工程,着手制定深度融合运行工作机制,推动二者优势互补、此长彼长,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力争“1+1>2”,打造互联网主阵地上的拳头平台。
      多能,是通过实施垂直化战略,打造精而深的特色矩阵。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注意力愈加成为稀缺资源。垂直类媒体能够更加精准锁定用户,提供分众化、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与用户的黏性更强,价值更加凸显,有成为“皇冠上的明珠”的潜质,甚至有的“明珠”光芒盖过“皇冠”,如社交媒体上的“意公子”“与辉同行”“一方见地”等就是这一赛道的佼佼者。2024年初以来,福建日报深化实施事业部改革,设立教育全媒体中心、大健康全媒体中心等,以更好地贯通党报与行业媒体资源,进一步探索深耕垂直领域。目前,旗下“屏山君”“大医生开讲”“村落有古意”“夜半烟火”等传播IP已经崭露头角,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增长力。我们制定《关于扶持孵育融媒体工作室的若干措施》,坚持“特色才有吸引力、唯一才有生命力”的定位,按照“宽度一厘米、深度一万米”的思路,以体系化的配套制度鼓励专业队伍在专长的赛道中深耕细作,将内容做到极致、将服务做到最优,力争推出若干个在细分领域内有独到见地、有深层影响的融媒体产品。
      (二)构建更具动力的运行机制体系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在全媒发力”的软件建设部分,是形成“生产—传播 —评价—改进—提升”闭环回路的关键一环。2024年初,福建日报成立改革和运营管理委员会,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突出运行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三个方面,全面深化内部改革创新。
      探索“大中心”运行机制。针对集团内部“条块分割、有系缺统”的“散装”问题,谋划运行机制改革,成立智能全媒体建设委员会、人才工作管理委员会等,设立全媒体传播中心、国际传播中心、内参舆情智库中心等,各中心统领协调集团内对应业务单元,初步建构起“委员会谋划、大中心牵头、责任单位实施”的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改革,对原服务纸媒为主的组织架构进行集成化、融合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推动机制重塑、流程再造、业务优化,初步形成层级分明、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运行模式。
      重构“指挥棒”考核办法。着眼于促进传播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有机统一,我们加强需求分析、效果验证,强化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评论数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综合量化考评,一媒一策、一门类一办法逐个专题研究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改革。比如,修订中国新闻奖配套奖励办法,树立“拉高标杆、升维比拼”的工作理念,成立内容审读监督委员会促进内容提质增效,鼓励追求卓越,重奖精品大作,形成踊跃写精品、争大奖的生动景象。加强向头部央媒学习与借力,强化“盯时间节点、抢主流热点、亮福建特点”的意识,春节前后连线人民日报制作视频评论《福建游神火出圈:把老民俗过出新味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与人民日报互动推出《惠及群众,再难也要攻坚克难》。制定《理论周刊》稿件外审工作办法,2024年刊发的理论文章有48篇被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转载,阅读量超5万的有52篇。建立内参舆情智库一体化工作机制,2024年获得省领导重视的产品明显增加。以上4个方面工作主要数据均实现同比翻番以上增长。下一步,我们将梳理总结条块上的经验,筹划整体性的薪酬和考评制度改革。
      塑造“燃”起来的人才队伍。“很燃”作为网络流行语,指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亢奋。我们需要一支“燃”起来的队伍来创作“很燃”的作品。“燃”要燃在有“想法”上。我们理解“想法”二字中“想”是关键,只有打开思“想”才能找到走向成功、抵达彼岸的“法”门。我们鼓励闽报人敢于奇思妙想搞创作,精于苦思冥想谋发展,善于敢想敢干抓落实,在畅想中促进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业热情充分绽放。“燃”要燃在有“文气”上。我们引导闽报人把“坚信笃行、好学能文”作为信条,争做有书香味、文化气的新闻人,在躬耕实践中淬炼培养成精深型、专家型、绝活型新闻人才。“燃”要燃在有“拼劲”上。我们持续开展选树“担当者”,打破一批不利于事业发展、人才成长的陈规旧俗,出台“激励干部人才担当作为20条措施”“年轻干部梯队培养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拓宽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渠道。2024年报社共完成140余名干部人才晋升晋级和转任交流,极大调动干部人才敢拼敢闯、担当作为的激情和拼劲。
      (三)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福建临海、近台、多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多区叠加优势显著,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海丝、海峡、海洋特色鲜明。福建日报长期耕耘对台对外新闻宣传与文化交流,形成了一批专业媒体、知名栏目、文化活动、特色品牌,集团海外传播矩阵全年覆盖过亿人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于福建主流媒体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
      当前,福建日报着力打造植根福建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禀赋的“三海”(海丝、海峡、海洋)国际传播中心,构建“1中心+5基地+N伙伴”(1中心即“三海”国际传播中心,5基地即东南网、大健康全媒体中心、海峡导报社等5个传播基地,N伙伴即高校、智库研究中心等合作伙伴)传播矩阵,增强海外叙事能力,提升国际传播能级。近期,我们赴“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联系共建“三海”国际传播中心工作。在调研考察中,我们认为国际传播工作要把握几组“力”的变化。
      一是把握“能力”到“效力”之变。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变化,要求我们既抓传播力建设,还要考量穿透性、抵达率、影响力,不做“外宣内宣化”“出口转内销”的无用功,注重建立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坚持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精细传播、精准抵达。
      二是把握“重力”到“浮力”之变。有学者认为,舆论世界是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轻的东西更好传播[4]。时政新闻等“厚重”题材,在国际传播中常常因受众价值观不同而不易传播,而民俗、文化、科技、生活类轻质的内容接受度更高。实践中应多做具有“浮力”的软性传播,从做新闻上升到“做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是把握“发力”到“借力”之变。我们发挥媒体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的平台作用,与印尼商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印尼环球日报合作推出《晋江经济报·印尼版》,向海外闽籍侨胞颁发了首批“海丝文化推荐官”,拉紧与海外传播节点的情感纽带,增强他们当好传播“中转站”“放大器”的责任感和内生动力。

三、锚定“向泛媒进发”,勾勒系统性变革的形与态

      新技术加速驱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人机互动、大模型走向成熟,各类新媒体用户及其他介质都将“节点化”而成为一个个传播节点,“媒介”与“非媒介”的界限模糊淡化,未来甚至可能会消失,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我们理解,泛媒就是建构在媒体属性基础上,与其他领域资源相融合的新型媒体形态。泛媒时代,是“媒将不媒”,还是“媒联万物”,取决于主流媒体以何种姿态挺进泛媒时代。在这方面,福建日报做了一些探索和准备。
      (一)打造技术“主引擎”
      传媒不一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但一定是技术依赖性较强的领域。技术对于媒体,以往是支撑力的基本保障,现在是传播力的重要构成,未来还将是竞争力的主要依托,是党媒在泛媒生态中把握主导权不可或缺的倚仗。不发展新技术就没有未来,只靠守摊度日,哪怕做对每一个微观决策,也无法改变宏观上陷入自我孤立和被边缘化的命运。我们明确信息技术是发展传媒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定位,坚持以信息技术提升闽报核心竞争力,发展以平台建设、产品创造、场景运用为核心的自主技术力量。
      近年来,福建日报统筹实施技术能力泛化工程,加快在技术建设上立柱架梁,打造支撑泛媒生态融合的资源驱动引擎和技术底座。集团“数字人”接连在医院、景区等场景得到应用,并与塞浦路斯邮报共建数字人分身。“AI带你云游”系统、AIGC实验室实现内容稳定产出,为文旅融合创设了诸多连接点。“智能媒资库”项目不仅促进内容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更重要的是实现资源贯通:纵向上打通省、市、县三级融媒体合作,横向上广泛连接政务、民生、产业大数据等泛媒资源,构建集数据收集、智能存储、融合生产、资源共享、版权交易、产业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数字资源中心,助推本省传媒行业加快“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进程。“智能全媒体实验室”联合腾讯、百度、省大数据集团共建实验室,联合高校发起筹建实验室校媒联盟,共同构建传媒行业需求与高校资源赋智、技术企业赋能相匹配的科研创新平台。
      (二)做好“传媒+”文章
      仅把传媒理解为“做新闻”是狭隘的,以大文化观的视角跳出传媒看传媒,海阔天空。这一视角启发我们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打破传媒的天花板,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推动传媒向“传媒+”跃升。
      “+”首先要加在与传媒天然具有黏性的资源上。比如,我们把握媒与茶的共通性,打造出《茶道》杂志—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海丝茶文化论坛—闽茶海丝行等一条龙闽茶文化IP。其中《茶道》成为引领茶业的资深权威媒体,闽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海外布点16个,“闽茶海丝行”已举办了10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已举办了4届,通过主导、链接、调配茶产业资源,奠定起闽报在服务福建“三茶统筹”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
      “+”还可以加在易于联动打通的区隔资源上。我们着眼于传媒天然服务于传播和联通的属性,打通节点、丰富链接,贯通不同区域领域,撬动更多沉睡的资源。2024年,我们设立援藏工作室、援疆工作室,与当地宣传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工作机制,推出《一道·援藏》《一道·援疆》新闻专栏,开掘新的报道领域,双方不断碰撞出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意向。我们还用好闽台文化交流合作重要窗口作用,探索设立闽台传媒文化园区,在闽台文化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拓展布局。
      “+”的文章没有句号,传媒可以链接百业,我们正在承办主题文献展、音乐节,承建主题教室、文史馆,承接数字人、资源库设计等领域上积极探索,努力将传媒的触角伸向大文化业态中去感触泛媒生态的发展律动。
      (三)把握方向“边界感”
      泛媒,并不是媒体的一种具体形式,而是“万物相联”时代媒体形态、传媒业态、舆论生态的总括,是传媒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理解,泛媒时代不仅不削弱“媒”的地位,反而让媒体拥有丰富延展与无限可能。它倒逼我们做强“媒”的本质属性,从媒体与媒体的融合进阶到媒体与其他广阔领域的融合,让媒体成为万物互联的重要中枢之一,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泛媒生态中挺立起“媒联万物”的主导权,促进相互赋能、共同发展。
      泛媒,仍然是未确切明晰的形态,但对于党媒,不管行业如何演变都必须牢牢坚守并聚焦于主责主业,决不能把媒体的属性淡化变质,在“泛媒”的世界里“泛没”了。向泛媒进发,方向和边界至关重要,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否有利于巩固增强党媒功能属性,是否有利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只要我们坚定执着于这个信念,大胆探索推进系统性变革,步履坚定、铿锵前行,一定能够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在时代激流中挺立潮头。(作者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新闻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25-01-03 15:50:21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