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作者:苏水良

——中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1年)发布

      2021年4月22日,为响应中央和省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放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效应,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助力打造数字中国样板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近期省经济信息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长威信息科技公司等智库团队,在优化完善去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ICI)评价体系基础上,编制发布了《中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1年)》,力求更加科学客观反映各省区市新基建总体发展水平。

新基建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两年来,新基建的概念与范畴主要从“五大领域”到“七大领域”再到“三个方面”演变拓展。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等高层会议都对“新基建”建设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总体来看,高层会议中所指的“新基建”主要指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五大领域。同时,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以及中央主流媒体陆续聚焦报道“新基建”七大领域:包括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通过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指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指出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
      本报告基于国家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中新型基础设施的相关内涵,构建了新基建竞争力指数(ICI)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去年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和新型行业基础设施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优化完善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并细化为60个支撑指标,用于评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主要包括:

      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3个二级发展指数,以及5G发展、物联网发展、工业互联网发展、卫星互联网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云计算发展、区块链发展、大数据发展,数据中心发展、智能计算中心发展、云算力发展等11个三级发展指数。

      融合基础设施指数。主要包括一产融合、二产融合、三产融合3个二级发展指数,以及智慧农业设施,智慧工业设施,智慧交通设施、智慧能源设施、智慧医疗设施、智慧教育设施等6个三级发展指数。

      创新基础设施指数。主要包括产业创新、科技创新2个二级发展指数,以及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R&D等3个三级发展指数。

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总体情况

      新基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东部地区凭借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优势,新基建布局超前、应用广泛、业态创新活跃,带动形成东部引领、竞相发展的区域格局。全国新基建发展总体呈现“一快”“三个更加”“一个引领”发展态势。
      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2020年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0.1。“新基建”于2020年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也使“新基建”迎来快速发展期,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0年全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1万亿元,在多重政策红利催化下,“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基建相关投资有望达十万亿元量级。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70。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约占全球的70%,5G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5G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物联网行业规模达万亿元,产业链逐渐完善,标准化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培育形成100多个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4000万台(套)。卫星互联网进入了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合作、融合发展的宽带互联网时期,朝着低轨化的方向发展,在轨卫星数量居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区块链已从概念进入落地应用阶段,专利申请数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云计算、数据中心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企业上云深入推进。
      三是融合基础设施应用更加广泛。全国融合基础设施指数为70.5。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全面融合渗透,推动各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6,充电设施覆盖全国450座城市、覆盖率约为90%,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上升。疫情倒逼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加速发展,智慧医疗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8.35%。
      四是创新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全国创新基础设施指数为69.7。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9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57万个。截至2020年末,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86家,高等学校2956所,双一流大学137所。

各省区市发展指数情况

      各省区市围绕自身特点和战略定位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和政策举措,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东部引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广东、江苏、北京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在80以上,浙江、福建、上海、山东、河南、安徽、四川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70—80之间,其他省份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均在65—70之间。我国新基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东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东部地区凭借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新基建建设超前、应用广泛、业态创新活跃,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引领全国新基建的发展。其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福建、上海、山东新基建竞争力分别以87.3、81.2、81、76.2、73.8、73.2、72.9的指数包揽全国前7位,河北(69.4)、天津(68.5)、海南(66.9)分别排在全国第13、第16和第22位。
      中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69.3。河南和安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别达71.7、71.0,位列全国第8和第9位,两省的融合基础设施指数表现均较突出,分别排名全国第4和第5位,成为中部地区新基建发展的“先行者”。湖北、湖南、江西、山西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别为69.8、68.7、67.8、66.8,位居全国第11、第15、第18和第23位。

      西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67.2。西部地区总体呈现以四川为牵引,渝、陕、桂为中坚力量,辐射整个地区的新基建发展格局。其中,四川新基建竞争力指数达70.2,跻身全国第10位,成为西部地区新基建发展的“领头羊”。重庆、陕西、广西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别为69.4、68.9、68.1,分别处在全国第12、第14和第17位。西部地区其他省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排名均在20名以后。
      东北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66.8。辽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67.5,位列全国第19位,是东北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排头兵”。黑龙江(66.7)、吉林(66.1)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相对靠后,分别排在全国第24和第27位。

福建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情况

      2020年,福建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3.8,保持全国第5位。总体呈现一个“前列”、三个“加速”、一个“明显”发展态势。
      一是新基建总体水平持续居全国前列。我省充分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大力实施新网络、新技术、新算力、新安全、新融合、新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超前布局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完善。2020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73.4,居全国第5位。主要体现在:(1)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有力。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2.2万个,县级以上区域(含部分重点乡镇)实现全覆盖。物联网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居全国前列,NB-IoT基站3.6万个。建成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福建省北斗位置服务公共平台等,实现全省8000余艘渔船和1.25万辆公务用车的全面接入管理。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接入企业70家,标识注册量达2150万,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省。(2)新技术基础设施创新发展。建成基于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区块链主干网,共有区块链注册企业745家,涵盖了硬件生产、底层平台建设、数字资产储存、安全服务等多个方面,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实施人工智能“双百行动”,在重点领域建设多个“5G+AI”深度应用示范项目。拥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各科研院所与企业近5年来在相关领域授权专利数千项,成功申请多个国家级、省市重点重大项目。(3)算力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政务云)已为269个部门1723个应用系统提供近万兆外部网络互联带宽。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商务云)已投入运行。全省建成社会化互联网数据中心34个,建成机架数4.2万个,总体规模适度超前。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大数据平台(福建)分中心、中国智慧交通东南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等国家级项目及省超算中心(二期)等集聚入驻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
      三是融合基础设施加速发展。2020年全省融合基础设施指数为73.6,居全国第6位。主要体现在:(1)一产融合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加快形成全省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创建省级现代化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5家单位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二产融合基础设施纵深拓展。培育形成9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34家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全省上云企业达4.3万家。培育嘉泰数控、厦门天马微、中科云创、闽光软件等工业互联网APP,引进国内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资源,服务福建企业上云。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数2113家,居全国第2位。(3)三产融合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全国首个商用级5G智能驾驶系统和首个无人全自动化码头,打造智慧交通云,强化行业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打造东南能源大数据中心与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覆盖主城区的“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拓宽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中小学校常态化需要。建设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推动多码融合应用,加快实现全省看病就医“一码通行”。
      四是创新基础设施加速夯实。2020年全省创新基础设施指数为75.1,居全国第5位。主要体现在:(1)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创新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7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56家。扶持数字经济领域新型研发机构56个,其中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18个、大数据创新平台27个、物联网实验室11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46家,总数6481家;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3家;新认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27家,总数2816家。(2)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底,在闽国家级科研机构有4家,省属公益类36家,省属开发类15家。省内现有本科高校39所,厦门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立项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2019年我省R&D经费投入达753.7亿元,比增17.3%,增速比全国高出4.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2位;R&D经费投入强度1.78%,比增0.12%,居全国第15位。
      五是各地新基建发展水平梯次分布明显。福州、厦门和泉州凭借经济基础、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排名位居前列,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80—90之间,为第一梯队,是新基建的领军层地区。宁德、漳州、龙岩、莆田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70—80之间,为第二梯队,是新基建的发展层地区。南平、三明、平潭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60—70之间,是新基建的潜力层地区。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闽水

加入日期:2021-04-22 13:26:43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