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将照亮世界闽南人

作者:王雄
——专访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
    
    不久前,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澳门召开,成为继台湾、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举办地,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台湾、欧洲、非洲、美洲、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社团共襄盛会。 
    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世界闽南文化节上有多少泉州元素?这样的艺术盛会能给全球闽南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泉州市委市政府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11月29日,新华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 

泉州元素大放异彩

    记者:不久前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澳门举办。听说黄书记您也亲自带队参加了。我们很好奇,此次在澳门举办的闽南文化节上,您带去了多少泉州元素?
    黄少萍:泉州是联合国授予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这次文化节期间,泉州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的原乡,带去了最纯粹、最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比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答嘴鼓、拍胸舞等在澳门悉数亮相,在三场文艺戏曲演出中,泉州的节目占了近半。还有,泉州木偶头、陶瓷、木雕、纸织画、漆篮、金苍绣等工艺作品和影雕、刻纸、妆糕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令海内外嘉宾大开眼界。此外,泉州还选送了970组、1000多张摄影作品和相关论文参加“世界闽南风情”摄影展及系列学术论坛,全方位展示了泉州文化魅力。
    这些来自泉州的原乡味道,在当地华侨华人甚至更为广泛的澳门社会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澳门老华侨表示,已经几十年没有看到这样正宗的闽南文艺精粹,为家乡感到自豪;来自欧洲、非洲等地闽南同乡会的代表们也说,离家乡越远,对家乡文化、乡里乡亲的牵挂愈甚。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海内外有很深的影响力。
    记者:就像黄书记介绍的,此次澳门世界闽南文化节上,泉州不是东道主,但同样有相当于主角的担当和展现。而这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泉州是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主办城市,可以给我们回忆下当时的情景吗?
    黄少萍:是的,早在2010年,泉州就开始举办“闽南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3届。2012年4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闽南文化节,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出席并致辞,阐述了闽南文化从大陆传播到台湾的历史,高度推崇闽南文化“进取而不掠夺,开放而不软弱”的精神特质。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活动升格为“世界闽南文化节”,并发展成现在由泉州、台湾、澳门、金门等地轮流举办。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作为主办方和原乡,更是精益求精。从形式来看,由两岸分别举办跨进了共同合办、轮流举办的新纪元,使两岸同胞、世界闽南籍乡亲的心贴得更近,手拉得更紧;从规格来看,由文化部、海协会、全国侨联、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中国广电协会、福建省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更加凸显了闽南文化在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影响力来看,汇聚世界六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嘉宾,盛况空前,海外乡亲、世界闽南人、社会各界响应的烈度前所未所。自筹备工作启动之日起,征集文物、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海内外闽南儿女的热情响应。35个项目、70多场次各类活动在文化节期间精彩接力,点燃市民的热情。在各方鼎力支持下,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馆,该馆把长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闽南文化瑰宝集聚一堂、集中展示,首期就展出了2100多件文物、800余张照片,成为展现闽南文化世界性的重要窗口;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授牌,海内外弦友聚泉共唱千年雅乐,数万市民争睹台湾特色庙会……兼顾学术性、草根性的一系列活动,让闽南文化韵味尽情绽放。
    可以说,这是一次“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更是一次历史文化名城再升华、闽南文化薪火相传的新起点。以文化节为纽带,全球各地的闽南人齐集泉州,与祖地文化同频共振,追溯同根同源、手足情深的文化渊源,寻找参与家乡发展的合作契机,凝成跨越国界的同心圆。

闽南文化节成泉州“烫金”名片 

    记者:在您看来,这样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给海内外闽南人带来了什么,给泉州城市和市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供后来的举办城市借鉴吸收?
    黄少萍:无论是对于海内外闽南人,还是对于泉州城市和市民,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都是一场永不落幕的闽南文化盛宴。
    一是突出基层性、草根性,尽可能扩大民众参与度。传统文化根植于民众,同时民众也是文化最广泛的传播者。文化节期间,从泉州中心市区到各个县(市、区),全域联动,全民共欢。台湾特色庙会5天的人流量超过20万人次,120多种泉台小吃让成千上万的民众品尝了“舌尖上的闽南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征集文物得到海内外热情回应;泉州侨批暨侨亲钢笔画像展、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等,吸引大批侨台同胞。闽南文化的传扬借助闽南文化节,从“各自为阵”走向“大家来斗阵”,国际化的闽南文化圈正在形成。
    二是突出与媒体有效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我们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元素对接起来,实现了传媒资源的立体式联动、文化资源的传播力转换。活动期间,除了10多家中央媒体、各省级媒体及重要网站,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350多名记者,竞相报道,为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带来裂变效应。尤其是与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腾讯网、凤凰网等10多家知名网站开展深度合作,广大网民在品读“海纳百川闽南韵”中,更加关注、兴趣、欣赏、热爱传统文化,“闽南文化”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网络评论约1000余篇。
    三是突出世界性互动,增进各方面合作交流。与泉州以往举办的闽南文化节相比,这次内容更为丰富,集成了泉台交流、海外恳亲、世界闽南文化传承展示和学术研讨、闽商对接等多种元素和多个“板块”。比如,台湾乡亲积极响应参与,来自台湾北、中、南部16个县市的700多名嘉宾,包括林丰正、林炳坤等台湾知名人士参与文化节各项活动。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79个社团600多名泉籍乡亲共襄盛会、畅叙乡谊。还比如,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代表团375人参加。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闽南文化的独特桥梁纽带作用。文化部蔡武部长在致辞中指出:“闽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为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与心灵沟通搭建起了桥梁。希望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闽南人以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为契机,以文促情,以情聚心,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进信任、增进友谊。”
    记者:我们知道,泉州所充分展现的精彩,跟有一点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泉州与闽南文化的密切关联?泉州党委政府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黄少萍:闽南文化是典型的地域文化,它发源于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地区、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台湾地区及海南地区扩展;并且随着闽南人的大量外迁、漂洋过海,向五湖四海开枝散叶。目前,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全球讲闽南语的人更多达8000万人。
    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最原生态保留着地域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方言古话、饮食习惯、节庆礼俗、民间宗教信仰、民居建筑等。2007年,文化部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就是泉州。这些,集中表现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比如,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早已深入泉州的城市肌理;全市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 353项,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3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有三个类别,泉州是中国唯一三个类别都有入选项目的城市,中国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三个类别都有入选项目的国家。这些,也集中表现为泉州人的品格。闽南文化的特质,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和外向开拓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在泉州人身上很好地传承延续。比如,泉商身上的“爱拼敢赢”,惠女身上的“坚韧不拔”,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和平共处所体现的“和谐包容”,历史上“海上丝路”重要起点城市所特有的重商善贾、开放进取,等等。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泉州不仅是闽南文化的原乡,更是活态传承闽南文化的样本。
    在极具开放性、思想异常活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以来,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前瞻未来”的态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闽南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活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早在2002年,泉州就启动南音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4年,泉州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在中小学开设南音、五祖拳等课程,泉州师范学院培养出了南音硕士;年轻人自发组织文化公益团体“刺桐会”,以现代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这些都使得顽强的闽南文化基因在泉州人血液中代代相传!

三大城市品牌扩大泉州影响 

    记者:我们都知道,除了闽南文化原乡的城市品牌外,近两年来,泉州另外两个城市品牌——“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重点起点城市同样金光熠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泉州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吗?
    黄少萍:你说得没错。这三张金字名片,无论是从文化的起源、发端、内涵,还是保护、传承、创新来说,都有内在联系、内在逻辑。从保护闽南文化,到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再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我们对泉州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更为清晰。
    承办“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可以说是泉州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正式登上国际交流大舞台的一次难得机会。通过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同举办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我们认真履行文化外交使命,以文会友,赚足了人气、扩大了城市影响力。先后接待了韩国光州和日本横滨7个团组来泉访问考察,三市还在开幕式、文化周、青少年夏令营、学术论坛和艺术节等方面交流互动。来泉旅游观光、投资贸易、商务洽谈的“人气指数”不断上升,泉州因此荣获福建省“过夜人气城市”排行榜冠军。在此期间,我们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专题座谈会、新华社“新丝路·新梦想”、中新社“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等。刚刚过去的9月份和10月份,泉州还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办“丝绸之路和创意城市”、“中国一日·重返泉州”展览,等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频繁举办这么多的文化活动、高端论坛、国际研讨会等,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我们真的有点感受到历史上“市井十洲人”的场景。
    记者:对于城市品牌来说,运营比获得更为重要。今后,泉州将如何更好地综合运用三大城市品牌?
    黄少萍:城市品牌的运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泉州这三大城市品牌关系着城市的文化家底、海外资源、国际平台,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运用好三大品牌,首先要求我们要有系统思维,做到“一举兼得”。
    比如,在文化活动方面,泉州即将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就是一套“组合拳”——我们初步拟定的方案中,包括了开幕式、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暨九城市文物联合展览、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系列演出、古港转型升级规划展示、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回眸展、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等15个项目18项活动。
    比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再次阐述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再次发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作为“海上丝路”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将坚持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双轮驱动”,广泛凝聚“海上丝路”沿线国家800多万侨亲的力量,抓紧运作一批重大经贸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争取在侨界联谊、互联互通、民营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争取新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泉州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总之,这次“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闭幕,又是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全新启幕,新的征程,泉州还将呈现新的精彩。2015年,泉州将接棒主办第14届“亚洲艺术节”,正在积极争取获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一带一路”项目将全面实施…… 
    我们也将在这片文化热土上,进一步提升站位、前瞻未来,以文化来增进共识、凝聚合力、推动发展,更好地服务两岸和平统一大局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造福百姓民生,演绎更多泉州新时代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

新闻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4-12-01 11:03:5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