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志高远 龙潜心诚树典范

作者:泉偶
——记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

    “我们一起为泉州木偶拼一拼,拼输了要走一起走,拼出希望了,请大家和我一起干。”1992年底上任第一天的这句话,他毫无怨言地为木偶戏剧团奉献了21年的心血。在他的带领下,剧团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大奖,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名牌剧团”……

志存千里  勇攀高峰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近年来,从联合国总部,到奥运会开幕式,再到世博会,泉州提线木偶屡屡成为福建文化、中国文化的烫金名片。而作为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自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节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6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来,剧团在团长王景贤的率领下,励精图治,突飞猛进,在国际偶坛上更是频频创佳绩,成为了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每当有人问起王景贤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坚守20余年,他总是笑着回答:“一是剧种本身的魅力牢牢地锁住了我,还有就是责任在肩,再难也要把它挑起。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木偶戏就会代代相传。”正是怀着这种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王景贤不辜重任,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线木偶的文化传承,诠释着艺术的真谛。
    他作为国家一级编剧,担任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在任期间,潜心钻研并编导一批木偶剧及戏曲、话剧、歌剧、课本剧、电视剧上演,多次荣获文化部金狮奖金奖、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提名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百花文艺奖,而其多部剧作和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权威刊物,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重大荣誉。然而,这些骄人的成绩,对于处事低调、行事稳重且宅心仁厚的王景贤而言,从来都不是他标榜的对象。
    不仅如此,在王景贤的带领下,泉州木偶剧团获得的奖项、殊荣难以计数。2002年,泉州提线木偶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泉州提线木偶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2012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身为艺术工作者不要只看获得了什么,要想想能为后世留下些什么。”王景贤对艺术热忱以及“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总是鼓舞着剧团的每一个人。

扎根艺术  重担甘担

    面对成功人士,人们所看到和最欣赏的往往是那些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和各种各样的荣誉,所听到的是他们那些妇孺皆知的精彩事迹和所取得的成就。而隐藏在他们成功背后的经历以及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故事却的鲜为人知。正如王景贤的艺术旅程,就是一本内涵十分丰富而多采的书。
    1981年,王景贤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艺校第一届编剧大专班。1984年王景贤凭借出色的毕业作品《颠倒乾坤》,成为了全省最年轻的专业编剧,进入泉州市文化局工作。1992年,怀着对提线木偶艺术的热爱之心和难以释怀的责任感,王景贤离开了泉州市文化局,来到了泉州市木偶剧团。回忆起第一次走进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院门,王景贤总是印象深刻,小小的庭院如同大杂院一般杂乱无章地搭满了临时建筑。当时,由于演出市场急速萎缩,剧团经营境况相当惨淡,很多演员心生去意。王景贤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才是剧团求生存谋发展方式。为了稳定队伍,王景贤不断推进人才体制的创新。他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两支演出队并大胆起用青年演员,为他们提供广阔舞台和实践机会,重燃他们对泉州提线木偶艺术的热情。上任时,身为团长的王景贤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他索性拎起皮包,带着油印的宣传材料开始了对泉州提线木偶不遗余力的推广,其间的辛酸,个中的苦楚,又有谁知道。
    此外,在研究了木偶剧的特点之后,王景贤把剧团的复兴之路瞄向了海外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剧团终于首次应邀赴台巡演,并大获成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快,剧团就恢复了排练、演出,甚至走向海外进行演出交流。1995年的新年,王景贤向全团人员掷地有声地宣布:“从今天起,我们没有内债、外债,大家领着工资奔向新的一年!”时至今日,很多团员回想起那一幕依然热泪盈眶。
    伟大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抬起来;找到了发展的支点,就能把木偶剧团引上前进的快车道。为了将木偶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王景贤花了不少心血,任剧团领导、编导20多年来,积极组织抢救、保护、研究文化遗产并且编创及排演《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赵氏孤儿》、《人与猴》、《火焰山》等剧节目,演遍国内数百座城乡,并屡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不仅如此,他还屡屡代表国家参加重大对外交流活动,特别是在联合国总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演出及参加央视、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主办的春节晚会和中共中央举办的元宵晚会,更使泉州提线木偶戏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

任重道远  传承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泉州提线木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担当了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2012年包括泉州提线木偶在内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多年来,泉州提线木偶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在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泉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门艺术,如果欣赏者断代,这门艺术也就没有了根。”王景贤认为,文化建设绝不能被忽视,包括政府、社会各界和直接从业者在内,都应该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优化育人环境,保证这门艺术的优秀性能得以延续。王景贤很早就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学术研究、整理出版文物资料、抢救复排传统剧目以及后继传承人的培养是他践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四条主线。
    提线木偶戏在古代是家族、科班传承;解放后是“传带帮”传承;改革开放后至今,基本上是艺术院校培养的方式。为了让演员受到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王景贤努力恢复“以师带徒”的传统授课方式,即从以“演”为主变为以“教”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建立师徒间的情感与责任,以传承剧种内部的伦理道德,来保证传承的可持续性与质量。“非遗传承的目的,是让剧种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让它成为‘木乃伊’。”王景贤不仅重视对传统剧目的挖掘与复排,还致力于在继承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创作演出贴近当代观众审美追求的创新剧目。如今,在王景贤的剧团现有专业演员50人,入团时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除了手法娴熟,演员们都会根据各种剧目的需要,动手制作提线木偶。用王景贤的话来说:“只有亲手做出来的木偶,才会真的听你的话。”除此之外,关于演员梯队建设的问题,王景贤并没有把目光时刻停留在团里,而是看到了提线木偶更长远的未来。2006年,福建艺校泉州分校创办“06级提线木偶表演大专班”,2011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又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招收本科生,这些举措都为提线木偶的传承搭建后备人才培养的平台。
    2013年10月,由王景贤编剧的大型木偶悲剧《赵氏孤儿》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新剧目奖等多个项。泉州市木偶剧团成为全国唯一蝉联3次国家级最高政府奖——文华奖的地市级剧团。
    几度风雨见彩虹,真情感动百花开。二十年多年的艺术岁月,王景贤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以及关照木偶艺术事业长远发展的广阔视角守护着我们共有的传统艺术瑰宝。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院团管理者,更是泉州木偶艺术的守护人和开拓者!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4-01-16 13:46:46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