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勋的腊梅新视界

作者:史芹
  入冬的一个下午,天灰亮,约好去看画。当四幅浸染了水墨的宣纸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时,稍有防备的我还是“砰”的心动了一下。
    杨玉勋的画我还是稍稍的熟悉,从2007年在福州画院举办的4人联展、到次年作品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蒙市书画展,及至2年前在文人精英荟萃之地三坊七巷举办的“翰墨一家情”书画展,杨玉勋无不是以他的红色系梅花为主打,裹挟着劲松雅竹在中国画梅的方家中树立了一席之地。而面前,漫入我眼帘的这一汪汪、一片片的黄色系,它们是什么呢?我一惊。
    一直痴迷于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温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你自己看看,你又不是瞎子,那刺眼的黄色,完全是杂乱无章。”高更对梵高叫道。自从高更到了阿尔和梵高一起,两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大师每天画完画疲惫不堪的在“黄房子”里时,总是喋喋不休的为艺术争吵。
    “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太阳,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光,我只能称它为黄色、硫磺色(铬黄)、淡柠檬色、金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伟大的艺术家梵高一直钟情于似乎他专有的黄色系,伟大的作品《乌鸦飞过麦田》、《向日葵》系列、《播种者》等,包括《梵高的座椅》,总能见到金色的光芒。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而这个冬日的下午,杨玉勋呈现的黄色调腊梅,无疑为室外的清冷瞬间抹亮了眼前的天空,温暖兼具智慧。
    数年前,杨玉勋就以他的《踏雪寻梅》、《赤城雪艳》、《红梅》、《暗香》等作品在东南沿海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从那些水墨当中,我们看到苍劲的梅,枝干横斜、繁密挺拔,满构图似有层峦叠嶂式的激情,朱砂红则绽放着梅花卓而不凡的精神;我们看到老辣的梅,如吴昌硕最为人称道的篆籀之法的刚健梅干、纵横郁勃,倔强如诤友,孤冷如老僧;我们看到清新烂漫的梅,落笔生春、暗香浮动,空灵秀润之气布满全图,充满着清幽之感;我们看到水墨、看到重彩,看到红梅之外的绿梅、白梅、墨梅、雪梅……那又是什么时候,杨玉勋开始向外界展示其这般通透且充满意韵的黄色腊梅呢?
    我无意将腊梅的黄与温森特充满生命的黄做比较。以西方的准则来看传统国画或是以传统国画的准则去看西方绘画,焦点都是无法对清的。然而,倘能在东西方两种准则中自由转换,倒是一个奇妙的视觉旅程。对中国美术史的局部做一些了解,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画向来讲究“承传”,并且这种承传是持续向前的,意即“有变化”。提到“变化”,如能结合时代和东西方的交融,则是非常有意思的。往前看,李毅士、吴法鼎、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刘海粟等都有陆续赴国外学习或考察西画的经历,这些对他们画风的变化可以说不无影响。一代大家、曾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的吴冠中说:“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把它移植到水墨中。有时倒相对的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这试一试的结果,另为数不少的艺术家先驱们在西方的“洋”派上汲取了古典写实法、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营养,催生了中国传统美术的新风格、新气象。
    我并不清楚杨玉勋获取西方绘画文化意识的渠道,但是不难想像,在资讯、Internet如此发达的社会,今天的艺术家似乎走进一个更为自由的时代,且能从容的将目光投向世界的不同方向寻艺问道。在杨玉勋的黄色腊梅系列中,我们窥见他将西方绘画的色彩技巧运用到国画的创作之中。西方绘画较中国绘画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性、追求意境之效果,会更加关注色彩的客观性、再现性,在抓住物体固有色的同时,重视色彩的调子,追求色彩的丰富变化。杨玉勋将西方绘画色彩的丰富性融入到其梅花创作中,作品《腊梅》系列,画面的主色调是黄色,明亮的黄色调子与黑白水墨渲染的腊梅枝干形成鲜明对比,大的反差将一树黄梅“轰”地跃然纸上,水墨绘枝,重彩染花,强烈的对比映衬令画面色彩顿时活泼、生气了起来。你看,这腊梅在杨先生的运笔下风神峭拔,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在这向上的空间布局中,繁而不乱,疏密有序的层层盛开着花、含苞着蕊,嗅之劲峭冷香、观之晶莹剔透;杨先生以鹅黄点胭脂、鹅黄点赭石、藤黄点胭脂等墨彩点勾皴染出独特风格的花瓣、设色明快、暗香浮动……徜徉在这美的欣赏之中,且不要停止,我们试着再将审美的目光放大起来,倘继续沿着一树的黄梅去寻找,细心的观者定会发现原来那黄的颜色不止一种,纯黄、金黄、淡黄、墨黄、紫黄……它们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明、或暗、或冷、或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同的色彩层次变化丰富而神奇。有人说:“腊梅的黄色太难把握,稍艳即粉,稍浊即土,要想表达出那种晶莹通透的质感何其之难啊。”而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一心耕耘梅花的杨玉勋成功淋漓表现出新作品的新方向,对他多年以红梅为主的创作而言不啻为一个创新,甚至是一个果敢的突围。
    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自我人生的同时,也在创造他独特的艺术。杨玉勋凭借自己多年深厚的笔墨实力,丰富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将梅花系列作品通过腊梅这个载体呈现于世人面前,无疑是杨先生具有悟性和胆识的创新。中国自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日益成为画家青睐的对象,历代画梅名家王冕、金农、吴昌硕、关山月、王成喜等都对梅花情有独钟。但是,查阅资料,笔墨专属腊梅的作品还的确并不多见。“破苍如凝腊,沾枝似滴酥。恍疑菩萨面,初似粉金涂。”杨玉勋大胆的借鉴西方绘画元素,将新的视界和东方传统笔墨集中于这如凝腊、似滴酥的自然美景之中,勇敢的让色彩在素净的宣纸上歌唱,想必也是一种智慧。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闽水

加入日期:2013-07-30 15:49:3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