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龙 十年磨一剑

作者:闽水 振栋
——访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党委书记林哲龙

    连江县官坞村地处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西南部,与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因历史上曾是官方盐船停泊而得名,曾因民谣“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而出名。十年前,官坞村836户,3389人,党员63名,主要从事讨小海、养海带、粗加工等产业,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3元。十年后的今天,官坞村986户,3551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共计6000人口。村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渔业党支部、企业党支部、老人协会党支部、海带育苗二场党支部),现有党员103名,发展成一个以海水育苗、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渔业村,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和“中国海带之乡”,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奇迹。2011年社会总产值达3.6亿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其中有80%农户家庭年收入7万元以上,60%农户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财年收入1600万元。村办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1.3亿多元,职工1250多人。官坞村是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良种基地,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村级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海带生产加工基地,精深海带加工系列产品达十几个品种,去年引进的海参育苗是全省最大的海参育苗基地和海参加工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敬老模范乡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福建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国内知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谐村。

立足实际  科学发展

    官坞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80年代初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村集体负债56万元,被列为连江县的贫困村。面对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林哲龙下决心要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1980年冒着政策风险,顶住家庭压力,组织了6名同村青年承包了10多亩海域开始了官坞村第一次的养殖海带,经过精心管理,海带养殖获得成功,第二年每人赚了1000多元。“当时,这个收入等于村民人均年收入的近10倍。种海带能赚大钱的事实唤醒了村民们脱贫致富愿望,乡亲们纷纷来找他,要求和他一道种植海带。1983年夏天,在村委会办公楼,他义务举办了7天海带养殖培训班。从海带生产资料准备、购买海带苗、海区如何巩固绳索,开辟“田园”,到海带管理,如何收成,一五一十地传授给了想养殖海带的左邻右舍乡亲,于是村民争相仿效,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养殖海带。1984年夏天,新一届村委会换届,他高票当选村主任,1986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的村级班子开始了官坞村大力发展海带养殖生产,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林哲龙根据海带养殖和官坞海区的特点,推行“小组核算,联合体承包”责任制,把原有600多户独家生产的农户组合为53个联体,实行“分工作业,统一管理”模式,合力拓展海带养殖业“规模产生效益、大规模才有大效益”,20多年来,官坞村的海带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面积由1984年的446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品种由原来的单一养殖海带增加到养殖紫菜、龙须菜、牡蛎、鲍鱼、海参等10多种。还承包了周边17个村的海区进行生产,年产鲜海带2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村级首位,如今海带养殖已成为官坞村的一项主打产业,全村有80%农户发展海带养殖生产,仅此项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1.5万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发展之后,他又坚持走农村工业企业脱贫致富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1995年村集体创办的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至今拥有五家盐渍海带加工厂,年加工量达5万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加工基地。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工厂化良种海带育苗基地,2007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海带良种场地,年可供养殖面积达25万多亩,供应全国8个省和两个国家(日本、韩国大连、山东、浙江等省份),努力做到了年年有发展、岁岁有进步。
    单靠养殖海带,无法拓展空间。林哲龙和村党委一班人提出实施“科技兴海”计划,借助海水养殖研究会和公司,开展“科企联姻”,主动与科研部门“攀亲”,聘请国家级水产专家长期担任公司顾问,先后与国家农业部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省农科院、上海水产学院、集美大学等十几个国家、省、市科研单位或科技部门开展横向技术协作,吸收消化海水养殖的科普知识,引进新技术,应用于海带养殖生产。积极促成省海洋渔业局、省科技厅在官坞设立“海上田园实验田”、“黄岐半岛海洋开发试验区”,开始了官坞人创办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0年,由官坞海带育苗场自主培育的“黄官一号”面世,结束了南方没有海带种苗繁育能力,种苗需从大连购买的历史。“黄官一号”作为优良的海带新品种,具有抗病、耐高温、高产等特点,海带长度从原来的2米拉长到5米,宽度从20厘米扩大到80厘米,每亩增产30%—40%,单棵海带最重达5公斤。由于官坞人培育出的海带苗质量连续几年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官坞村也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苗育苗基地。在“黄官一号”的基础上,官坞海带育苗基地又成功研制出“黄官二号”、“海带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几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华科教金奖、农业部科技一等奖、福建省水产科技一等奖,并全部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提高了30%至40%。其中,“黄官二号”还申请了专利,并作为“友好使者”远赴日本、韩国。目前,该品种已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星火项目。如今,该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国家农业部海带良种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建贝藻类实验点、福建省科委黄岐半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点,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现代渔业示范村。
    林哲龙和党委一班人还根据当地产业特点,抓准一品,下大力气做好水产加工这篇文章,不断拓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大幅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值3—5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家十二五纲要提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海参育苗、养殖、加工产业。重点引进新开发鲍鱼、海参等项目,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合作,进行海参育苗、加工,试验成功了“北参南养”育苗技术,建立了全省首家最大的海参工厂化育苗基地。同时,走“党委+公司+渔户+科研+基地+合作社”的发展路子,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把小生产同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了“船大抗风浪”,坚持海水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科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路子。促进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得到就地转移,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在科技兴海的同时,也催生了官坞村旅游产业,他和村党委一班人瞄准时机,在福建省旅游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推出了以“游渔村、观大海、望马祖、赏岛礁”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发建设滨海旅游社区。一座融饮食、居住、娱乐为一体的结合酒店、娱乐城和特色海产商品街将在这里建成,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

机制创新  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就是通过清除旧体制的弊端,建立新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经济要想科学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创新的思路,全新的举措。林哲龙认为,要引导群众摒弃小农经济思想,克服小富即安,满于现状,无所作为的现象,善于把上级的政策措施同本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迎接新农村建设的挑战。官坞村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创新发展思路、经营体制和产品研发,是科学发展的关键。一要“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即: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村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村民保持一致。二要立足市场需求,找准发展方向,搞规模经营,才能做大做强品牌。三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推动全村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四要用好一个机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相结合的机制和体制,通过资产投入、资金投入、技术入股、责任奖励、管理提成等方式,调动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和创造性,实现生产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
    创新公司管理机制。针对海区合理利用、养殖新品种引进推广、水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销售等问题,林哲龙和村党委一班人制定出适合渔区实际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公司+渔户”的股份合作形式(村集体占海洋开发公司股份的30%,渔民占70%),公司下设“三场两会一社”等经济实体(海带育苗一场、二场,海带加工厂;海水研究会、海带协会;渔业合作社)。建立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集育苗、养殖、加工、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新格局,增加了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的关联度,促进了农产品环节的多次增值。为增加产品附加值,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5000吨冷库,一座5200平方米加工车间和5条生产线,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把原来的海带结、海带丝、海带卷、海带面等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生产海带熟干、即食海带等,有酸的、甜的、辣的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从而把海带生产加工业培育发展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多人的就业出路,全村农民仅在海带加工费上就人均增收3000多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海带的价值从原来没有加工时的淡干海带一斤3元,到现在加工后熟干海带一斤130元,增长了十几倍。目前公司年加工量达5万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盐渍海带加工、熟干精制海带加工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工厂化良种海带育苗基地,2007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海带良种基地,年可供养殖面积达25万多亩,解决了全国65%的优质海带苗供应。两项工业产值1.5亿元,全村农民人均工业纯收入可达13000元。
    创新人才引入机制。农村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引进培育“专家型”的人才。在官坞村的发展中,林哲龙始终坚持用优惠的政策引入人才。村里除了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农科院、大连水产学院等科研单位几十个科研院、所挂钩外,还长期聘请10多位水产专家和教授上门指导科研工作,高薪引进了水产界高级工程师和技术员。目前,全省最具权威的5位海带育苗技术精英,其中有4位在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研究海带育苗培植技术。为了保证技术人员能够安心在公司进行科技开发,我还推出了“技术股”的作法,决定为每位技术人员以成本价保留1股。长年在公司务工的外来工也可采取几个人一股的办法占有公司股份,并实行“五免一补一参与四保障”(子女免费入学、免收住房费、免收电费、免收水费和中介费;每年过年过节补助回家车费;参与投资经营;农民工收入有保障、子女教育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医疗有保障)的激励机制,保证技术人员能够安心在公司进行科技开发。同时,注重在选人育才、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坚持用发展的眼光选干部,用艰苦的创业育干部。在历次换届选举中坚持挑选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干部模范、引导作用。在加大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的同时,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生产技术骨干的行家里手,同时在致富带头人、生产骨干的群众中培养党员,努力提高党员的素质。

与民同富  共建新村

    林哲龙在带领官坞村发展生产的同时,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与民同富,如何把不断发展壮大的村集体经济转化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着力破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注重抓好民生保障、改善人居环境,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他和村党委一班人认真编制了《官坞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让群众得实惠的“十化工程”:一是道路硬化、二是环境绿化、三是电灯亮化、四是环境优化、五是饮水净化、六是村容美化、七是村委大楼现代化、八是养老保险具体化、九是新农合和新农保普遍化、十是教育科技投入加大化。近年来,村集体投入5000多万元,加强了码头、避风港建设,架设了海岸运输索道等,全村实现了水、电、路、闭路电视、宽带网五通,渔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新建起了敬老院、官坞纪念馆、村委会大楼、临海公园、村工业园区等,增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姿。村委会还斥资100万元,积极实施人饮工程,满足了企业生产和3000多村民生活的用水需要。全县农村殡葬改革启动后,村委会斥资100万元建造了3000平方米的骨灰楼,
    有骨灰存放位900个,得到了老人们的高度肯定。实现了全村道路100%硬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目前官坞村基本实现了“三无”、“六有”、“四保障”的工作目标。“三无”:一是无失业农民;二是无移民出国。全村村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十多年来无发生群体上访案件,几年来没有发生偷私渡现象。三是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本村村民100%就业,适龄儿童100%就学,全村无闲人,人人忙于生产,村里治安情况良好。“六有”:一是村民生产年年有发展。不仅在本村3000多亩海区上养殖海带,而且还租用附近17个村海区发展养殖生产;二是村民收入年年有增加。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3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实现了逐年稳步增长;三是村民生活水平有提高。目前村里每家每户都拥有基本的家用电器,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四是村民福利有保障。实行了学生入学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免费入学、奖学金、奖教金、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殡葬费、农民免费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及大病统筹和高薪聘请城市名医为农民诊病等制度;五是村集体收入年年有增长。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集体村财收入不断壮大,实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六是村容村貌年年有改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建设、统一装修,基本做到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电灯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四保障”:一是收入有保障;二是教育有保障;三是养老有保障;四是医疗有保障。
    现在官坞村流行着一句话:老百姓赞扬着我们党的好政策:种粮不交税,念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老了还发养老费,呼着共产党万万岁。2006年10月被授予“全国敬老模范乡村”,11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以及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等。  

领导带头  团结奋斗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如果说一个支部就是一面旗帜,那么党支部书记就是这面旗帜的旗杆。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主心骨,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林哲龙的带领下,官坞村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努力使村党组织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并带出一支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致富领军队伍。一是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实行村企联动、交叉任职的领导机制。1995年,村集体创办官坞海洋开发公司时,他就采取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把村“两委”干部全部充实到企业管理层、推到生产第一线,让他们同时成为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化支部班子的战斗力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力。这些年来,通过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组织周围凝聚起一支作风正、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致富领军队伍。目前,村“两委”干部11人,大都是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养殖、管理、服务的农村优秀青年,班子平均年龄40岁,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二是推进“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健全了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理顺了村“两委”关系,全面推行了村务、党务、厂务“三位一体”公开。对村级财务、海埕承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资金使用项目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项目和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都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全方位、真实性公开。尤其是在海洋开发公司持有股份方面,针对部分村民可能存在的村“两委”干部是否在公司吃空股等疑虑,我全面推行了公开投股制度,邀请筱埕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以及本村的老人会代表进行现场监督,当场公布每个村干部持股情况,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三是倡导党员带头示范。在新项目推广中,引导党员干部甘当“铺路石”,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例如,在条斑紫菜、美国海湾扇贝、太平洋牡蛎等新品种引进中,他自己先担风险,敢做“吃螃蟹第一人”,带头试验新品种,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又在村里办起培训班,把全套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农民养殖户,积极帮助他们共同致富。目前,除村“两委”干部外,15名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都是养殖能手、技术尖子;103名党员中,有30名带头致富人,成为奔小康的楷模。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官坞村成功的关键,是有一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更是有一个好的支书。林哲龙担任村主干23年以来,始终把带领农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当作人生最大的愿望,孜孜以求,积极投入农村发展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去,抓住科技兴海、科技兴村、做好耕海牧渔文章。23年如一日,他扎根农村,情系农民,始终坚持满腔热忱的敬业和无怨无悔的奉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一心扑在工作上,干事创业走前头。从来都是上班最早一个,下班最迟一个,一年到头我从来没有过上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被群众称为发展农村种养带动致富的领头雁、发展农村工业企业的领头雁、 农业应用科技带动致富的领头雁、农业应用机械化敢想敢试的领头雁和敢想敢闯发展旅游业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官坞村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村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文明建设和谐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他也被授予福建省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福建省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坚持用发展的眼光选干部、用创新的模式管干部、用艰苦的创业育干部。在历次换届选举中坚持挑选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村两委干部11人,其中女干部1人,都是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养殖、管理、服务的农村优秀青年,班子平均年龄40岁,都是高中以上学历。几年来,村党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特点,通过上党课、技术培训以及开办老年大学等多种途径宣讲理论、传授知识,着力提高党员和后备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推行科研体制改革,有100多位渔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有10多人拿到了农函大文凭。103名党员中,有高工3名、本科文凭11名、高中生和农函大46名。村党委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三个字:“白、有、奉”,“白”:就是党员干部自己赚钱要清白,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给干部亲戚、朋友一个告白,一切村务都要在阳光之下开展,形成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有”:就是农村干部要有致富的本领,自己要先富才能带领别人富,自己不能富不是好干部;“奉”:就是农村干部要讲奉献,不能比享受,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群众就是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更需要党员干部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闽水

加入日期:2012-10-09 23:30:03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