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苏水良 郭振栋

——记郑清治先生的人生奋斗履程

      永春“金山寨”铁观音茶四海飘香,名闻遐迩,而这视之形似龙舌,品之余甘绵长的珍茗,却饱含着以“金山寨”命名的茶叶公司董事长、泉州市政协委员、永春茶叶协会荣誉会长、香港永春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郑清治先生人生历程的沧桑和辛酸,凝聚着他创业泽乡的心血与汗水,深蕴着他四十年难解难分的知青情结。

家庭出身是包袱 吃苦耐劳求生路

      1946年农历8月6日,郑清治出生下一个破落的华侨地主家庭,因为生活困难,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二姐三岁时就送人了,三姐出生才十九天也送人了,母亲怀上他时,家庭经济已捉襟见肘,拮据不堪,生怕再生个女儿来,母亲咬着牙根,狠下心不要他,一次次让姐姐双脚在她肚皮上又踹又跳,痛得她脸色煞白,浑身冒汗,但胎儿就是流不下来;可怜母亲只好爬上屋旁的枇杷树,反复抱着树杆滑下地,但也无济于事,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命大,郑清治还是安然无恙地降生了。然而,生活的苦涩与艰辛也同时伴随着他的出生和长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家庭出身非但没有给他任何荫泽,反而成为他成长历程中无尽的压力与羁绊。
      1950年5月,父亲就抛家舍子去了马来西亚,当时郑清治年仅四岁,年青的母亲柔弱的双肩就独自挑起了养育三个子女的重担,苦熬苦煎了十三年,就在1963年正月二十六日本可怜的母亲因不堪于丈夫的绝情与生活的重负,含悲上吊自杀,当在学校寄宿的郑清治闻悉噩耗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断了气,那一刻,郑清治顿感天旋地转,贤良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克勤克俭最大程度给他温暖、呵护的母亲撒手离去了,年少的郑清治悲痛欲绝。
      1965年,郑清治高中毕业了,成绩优异的他梦寐以求上大学,但家庭成份问题毫无余地残酷地将他淘汰于升学之列,痛失慈母,升学无门的双重打击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他擦干泪水,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寻找一条生存之路,以告慰九泉之下母亲含恨的心。
      于是,他开始拜师学做木工活计,由于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颖,做活计又细心认真,很快就出师了,并且手艺精湛,他能做各种家俱,尤其擅长做眠床,他制做的眠床框架结实、式样美观,雕花刻鸟,奇异精致,栩栩如生,深博众人喜爱和赞赏。为谋生计,他只身出门到漳平、永安一带干活,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能乘车到一都,然后徙步去漳平,一路挑着沉甸甸的工具箱,翻山越岭,辗转揽活,忍饥埃饿,受尽苦累。

上山下乡当农民  广阔天地炼丹心

      196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郑清治经亲戚说合,与刘玛琍成了亲。由于经济困难,又没有父母主持,他们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没有择日、没有婚礼,没有酒席,甚至没有新衣、没有理发,只穿一双旧人字拖鞋,就把新娘接进门,当天中午只请近亲吃了一顿芋头饭。
      结婚不到三个月,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郑清治顶住各种压力,毅然报名上山下乡。
      1969年秋天,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这对新婚夫妻推到了永春县曲斗公社含春大队的一个贫瘠的山旮旯里,怀着一腔热血要到农村广阔天地去酬壮志、炼丹心的郑清治刚上山就被迎面泼了一身冷水,也是因为成份问题,小两口被分配到人烟稀少的天湖岩顶,那儿缺水少粮,又无路,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同一批分配到那里的十名知青无一人到位。很快就到了冬天,山里异常寒冷,小俩口只能蜗居在山脚下的一处聊以遮风避雨的废弃的旧祠堂里,毗邻的是一片牛栏,那一年春节,他们就是埃着粪水四溢、污臭难耐的牛栏同牛过的春节。
      苦日子熬到了1970年初,听说横口公社上西坑生产队有个知青点,郑清治就携妻背子来到上西坑,从此他就与上西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里人的善良、纯朴和热情,象春日温暖,融化了郑清治冰凉的心,他永远忘不子那一天,是上西坑村二十多个村民自发地用手推板车从二十公里外把他们的家当行李拉回村,并妥妥贴贴地将他们一家安顿好,房东大嫂心地很好,一年到头少不了关照他们,大儿子缺奶水,房东大嫂甚至省下自己小儿的奶水,帮他们喂孩子,从此,他们一家才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然而知青的生活总是辛劳苦涩的,第一年国家人均补贴生活费8元,第二年仅剩4元,拉家带口的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没有钱买煤油点灯,夜里就用松明、竹片来照明,糨褓中的孩子也跟大人受着苦,有一日,妻子在屋子旁边的土灶烧火做饭,为了掀起厚重的大锅盖,就把三个月的儿子放在二楼的一截没有建好的墙壁上,忙过了之后一回头,孩子不见了,急得放声大哭,后来一找,孩子竟是摔到断墙底下了,由于被兜包着,竟然有惊无险。可怜的孩子,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免心疼。郑清治还是当年横口公社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手,有一回发动拖拉机时,不慎起动杆脱手打伤了左眼,至今落下了眼疾。
      次年春节,妻子怀上第二个孩子时,正好赶上生产队分粮分地瓜,那是知青最高兴的日子,妻子兴高采烈地挑着地瓜走在狭窄的山田梗上,不小心一个趔趄从上丘摔到下丘,险些流了产。清治想买点猪肝让妻子补补身子,又是因为出身不好,人家竟然不肯卖给他,在那个唯成份论的极左年代里,家庭出身的阴霾如影随形地宠罩在他们头顶,生活的道路处处步履维艰,身怀六甲的妻子不能干重活,好在她会缝纫,就被批准到福鼎山顶当裁缝,半义务为民工缝制衣服、被褥,每隔几天,清治就挑着地瓜、米、菜走十多里的山路上山,然后还要连夜赶回山下,第二天清晨出工。

赴港开辟新天地  柳暗花明又一村

      苦涩的日子终于有了尽头,1972年8月,由于郑清治在上山下乡期间表现很好,被批准到香港定居。从此,他的生活历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香港并非人间天堂,一切都要靠吃苦打拼,此刻,郑清治凭就知青生涯中炼就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力,在香港这片经济相对开放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开始时什么重活脏活苦工都干,建筑工、店铺伙计、打杂跑腿、工厂技工,为了养家,为了有所积攒,他废寝忘食,加班加点,血气方刚的他,为了出人头地,迸发着他人生黄金时期的智力、热力与生命活力,善良、聪慧、诚实、勤勉使他在香港脱颖而出,1980年,他铆足了劲,从事房地产开发,可谓势如破竹,节节开花,一蹴而就,成了拥有数千万资产的房地产开发商。

悠悠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在香港事业有成的他时时缅怀当年内地艰苦的知青生活,怀念曾经收留他、帮助他的大山里的淳朴的村民们,1992年,为了回报家乡,回报在最艰苦的年代里为他们一家伸出援手的西坑村民,他慷慨解囊,在横口捐建了一所西坑小学,满怀深情一揣上红包看望了当年帮助过他们的房东大嫂及村民们,当他了解到几十年后山里这片土地依然贫瘠时,于2004年他毅然二度进山,投资一百伍拾万元,开发了百余亩茶园,并建起了设备先进、齐全的茶厂,有效地拉动了山乡经济发展及解决了不少劳动力滞留问题,他潜心打造,发展“金山寨”铁观音茶,公司所出产的茶叶分别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优质茶,2007年11月又夺得乡级茶王称号。从茶树种植、管理到采摘制作一系列过程中,他都追求高质量,树品牌,扎实打造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基地;茶树栽培施用农家肥,茶园套种桂花,加上山寨顶常年云雾缭绕,阳光雨露四季均匀充沛,方圆数公里内无公害、无污染,这点是诸多同行所难以企及的,在制作成品茶时,他不惜花重金从安溪请来名师精心制作,使得公司出产的茶叶以形美、质优而闻名。他以“金山寨”地名为商标的铁观音茶,更是以淳香浓郁、余韵绵长而著称。
      “好人出好茶,好茶好人品”,郑清治从事茶业的理念与宗旨并非纯为嬴利,这点也许有人不理解,唯有熟悉他的人才会为之唏嘘与叹服,他平生处世,交友情趣很浓,感恩意识尤重,他常常将公司新出产的好茶亲自驱车送给曾经关心、帮助过自己的长辈、亲朋好友以及捐助给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并为之乐此不疲。当他看到大家津津乐道,兴致甚佳地品着他的茗茶时,他的脸上总会漾起异常欣慰满足的笑容,这个时候,他深深陶醉了。
      “以茶报恩,以茶会友、以茶交友”是他的座右铭,他不计投入与付出,以茶为载体,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传递着、表达着他四十年来深藏心底的思乡情、知青情。
      大山里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在郑清治眼里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繁华的香港丝毫取代不了他心目中对这片淳朴乡土的眷恋与深情,2004年春节,他还特意单独在大山里过,体味着只有他才体味得到的淳朴的乡俗 远离都市的浮华,他在这里感到有一种返朴归真的平静与安详,他觉得他的根就深扎在这里,香港华丽舒适的家拴不住他的思乡之心,他觉得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二个家,昔日的动荡与艰辛,换得今天的安定和成就,郑清治笑了,笑得那么满足与欣慰。
      他还着手投资三百万元在横口的一处黄金地段建造一个多功能茶叶市场,尽己所能为这里营造一个以茶叶为龙头的经济圈。
      已过六旬的郑清治正值生命与事业的第二个春天,他孜孜不倦地奔波着,忙碌着,坚定的信念使他的身体充满着奇异的生命力。他象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为着那一份赤子情怀,为着那执着而真诚的心愿……

当年的老知青  如今的栋梁材

      郑清治热爱自己的家乡,为永春教育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先后捐资一百多万元,他是香港永春一中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为了回报母校,捐建了一层以其先父名字命名的永春一中综合楼“开科楼”。他认为:他能从孤苦中成长,离不开母亲林玉美的含莘养育与淳淳教诲,为纪念他心中永远不泯的母亲,他捐资数十万元设立了鹏翔小学“林玉美奖学金”基金会,十多年来一直在激励着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为了感谢政府落实归还华侨房产,他还捐建一所以妻子伯父命名的“澄清楼”送给湖洋政府。
      几十年来,郑清治先生以他契而不舍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家庭事业双丰收。长子郑天雄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事业有成,在新加坡计算机软件开发业中颇有建树;次子郑天忠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毕业后回港就职于进出口商行;小女郑依娴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专修工商管理,于一家垮国公司任高级主任。
      郑清治先生生命的夕阳无限绚丽。他继续在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为家乡发挥余热。以他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襟怀,执着的信念,为这片养育他的故土倾注着他的绵缴深情……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老先生,年届百岁时特意为郑清治先生题辞:“以清致治”、“诚实正气”,简约的八字对他的人品以高度的赞誉。
      哦,知青。苦涩的回忆,珍贵的历程。她是母亲慈爱的童谣,她是一代人材辈出的襁褓。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2-01-15 13:23:43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