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自在天地间

作者:黄建华

———访安徽省佛宝寺方丈释胜德法师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陀的思想、言论、行动,以佛陀为师,向佛陀看齐。学佛的目的最终就是成佛,这一点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学佛首先从小处做起,最基本的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有利于众生的善人。胜德法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释胜德法师1938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县陈家镇,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任炮长。1982年由崇明广良寺持法法师剃度出家。1983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受戒,随后入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依止茗山长老,先后在中国第一寺院洛阳白马寺任当家、主持扩建浙江普陀山岱山島“极乐寺”、江苏太仓“海天禅寺”担任监院负责人。大师对家乡的建设及佛教的事宜一直非常关注,1991年在家乡崇明县创办立新养老院,收留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胜德法师自入禅门至今已有二十九年,他宵衣旰食的钻研经律,身体力行的弘扬法旨,孜孜不倦的劝喻世人消除内心愚顽的念头,化解眼前虚妄的业障。佛教博大精深,佛经浩如烟海,令人叹为敬止。胜德法师阐明教义则言简意赅,他说宗教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而中国的佛教历来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我们教内的人士都是以爱国、爱教为基本原则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佛教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繁荣并存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我们佛教为例,就是要鼓励人们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努力的为社会作奉献,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一切以“大我”为本,舍身“小我”。增进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则亦会增进内心的清净、安宁、和平;同样,由于心净、心安、心平,更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人类的德行,必须在自然中实现内心的清净,在社会中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世界中实现内心的和平,从利益众生中去利益自己,以“自他不二”的慈悲精神,建设与实现“和谐社会”。
      胜德法师在汶川大地震中主动捐款,为云南孤儿助教……曾获得国家“公益楷模”荣誉证书,受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红十字会总会会长彭珮云的接见,与彭会长亲切交流兴办福利事业,关爱众生。胜德法师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经济文化活动,2008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和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经济论坛、佛教慈善论坛上的发言获得极大好评,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接见。
      胜德法师自出家以来,全身投入佛教事业,现虽七十高龄,仍凭借健康体魄,立志创建以修心养生为内涵,弘扬人间佛教宗旨,以期弥陀无限慈悲的救度法雨普润广大佛子,及至利益十方世界有缘众生的慈航道场。在胜德法师的主持创建下,位于佛教圣地小九华——安徽泾县茂林镇的佛宝寺广结善缘,倾力创建人间极乐净土。为启建壮严道场,佛宝寺特另置百亩福田,建造极乐光明万寿宝塔区。每尊宝塔高2.5米,占地十平方,以大理石、琉璃瓦修饰,内可供佛像、永久莲位和舍利位。宝塔外观壮严内在实用,是家族式个性化佛教祭祀宝塔。另可按迎请居士要求而装璜。寺院第一期拟建伍佰尊宝塔,供佛弟子迎请,寓意五百罗汉同修正法,共证菩提而永登极乐彼岸。
      愿一切热心佛教易学之有识之士,能在佛易精舍结缘共探,必定佛力加被,世代吉祥,功德无量!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1-10-07 18:42:18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