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一个文化企业30年的坚守与创新

作者:谢志娟
  30年,内容上风格如一地坚持,与经营手段、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相辅相成,最终奉献给人们一本不变的《读者》。
    读者出版集团副董事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说:“《读者》能走到今天,在于坚持和创新。”   
    4月,《读者》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当年生逢其时,其后茁壮成长,今天它在期刊林中位居中国和亚洲第一。
    4月,孕育了这一文化品牌的甘肃人民出版社迎来了60华诞。今天,它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出版社,而成为一个特色鲜明、产业链条日臻完善的出版集团。

滴水穿石

    30年前问世时,《读者》名为《读者文摘》,48页,定价3角。那时它默默无闻,首期印数3万份。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空前高涨,选择以传递真、善、美为主旨的《读者》从一面世,就赢得了人们的好感。
    时间见证了一切,从最初的3万份,到之后的6万、9万,一年一个台阶。问世3年后,发行量猛增至180万份。到了1994年,已跃升至中国期刊首位。2006年4月,《读者》杂志月份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3万份,打破了中国自有期刊以来的发行纪录。
    这本看似文弱的、纤细的杂志,用一种持久的、坚韧的、人性的力量创下了“读者”奇迹。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曾这样说:“我观察《读者》已经多年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它保持住自己的品位,却不曲高和寡,使上百万读者倾心于它;它对世俗趣味绝不曲意逢迎,但并未因此遭受冷落,发行数量始终坚挺。它诚心诚意地熏陶了读者,被熏陶了的读者诚心诚意地支撑了它的存在……”
    作家李书磊说,对一些中国读者来说,《读者》既是导师也是朋友,人们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使灵魂蒙上灰尘,而就在这个时候,《读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沐浴。

改革前行

    《读者》成长的30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推动着出版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国家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迅速壮大,一家家大型出版集团纷纷成立……
    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内,《读者》虽一枝独秀,但与国内出版界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相比,仍显势单力薄。如何挖掘《读者》这座富矿,做大做强甘肃出版业,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06年初,借助《读者》品牌优势,甘肃人民出版社转企改制,成立了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底,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集团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市场化程度实现质的突破,发展步入新阶段。 
    2010年5月,读者新媒体大厦在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工奠基,这标志着读者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新进展……
    一步步,紧锣密鼓却又深思熟虑。
    读者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为7.69%,资产总额超过了10亿元。在人均资产占有率、人均劳动生产率方面,读者集团进入了全国一流出版单位之列,连续两年被中宣部等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先进企业。

励精图治

    做大手机出版、进军动漫出版,不断扩大发展领域……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上市企业要求,调整出版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提出了到2012年实现净利润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实现再造一个“读者集团”的目标。
    面对这样一份蓝图,读者出版集团、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吉西平深感任重道远:“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正向纵深推进,出版业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传统出版受到新媒体出版的严峻挑战,出版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是一个体量较小的集团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要真正做优做强做大,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011年新春,吉西平和他的同事们曾写下这样的心愿:多一点理想、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实干、多一点快乐。而这,也正是30年来,《读者》杂志传递给无数中国人的信念。

新闻来源:经理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1-04-26 11:23:05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