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康 转变提升 跨越发展 民生优先

作者:石狮

———访石狮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南康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十一五”时期,石狮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预计,"十一五"时期,石狮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年均降幅3.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4.1%和10.5%;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2:52.4:42.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4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7%;五年累计实现自营出口34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1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验资口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五年来,石狮市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保持全省第2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在福建省率先入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新增荣获全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八连冠、全国文化先进市二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省级文明城市二连冠等。
    ———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石狮市投入19.54亿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外来工子弟同等教育,每年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5000人以上,2010年秋季,全市中小学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0284人,其中小学占64.21%,初中占45%。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金额7156.27万元,190870人次学生受益。石狮市还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获一类地市优秀等级,并被授予省级教育先进市称号。
   
近年来,石狮市投入1亿多元,新建、改建、翻建了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综合、病房大楼、5家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了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步行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及20分钟医疗急救圈已基本形成,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5.97人,千人均床位3.28张,均高于全省和泉州市平均水平,居泉州市前列。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疫接种、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九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发病率及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92.16%。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及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我市新农合覆盖率达100%,参合率99%,筹资标准达每人年180元,居全省前列。
    ———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石狮市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8.6平方公里扩大到3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5.1%,居全省各县市第一。市委、市政府加大建设宜居城市的投入,先后完成了八七路改造工程、外西环路、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基础框架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随着2008年大北环的建成通车,中心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环形通道;通过城区内数条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沥青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城区交通环境。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投入大笔资金进行道路及社区路灯亮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1%,比"十五"末增加0.8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内天然气通气管网83628米,3400多户家庭和73家企业、酒店等工商户用上天然气,100辆出租车、8辆公交车正在使用天然气。全市日用天然气量达18-20万立方米,每年实现减排SO2: 500吨,减排CO2:13万吨。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框架已经形成,2008年完成了市区环卫体制改革,中心城区环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化,2010年沿海五镇镇区环卫保洁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
   
令人关注的是,今年来石狮市委、市政府着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重点推动两项重点工作,也颇受外界关注。一是汽车总站搬迁与新旧服装市场整合。今年8月,为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提升服装综合竞争力,石狮市委、市政府推动新旧市场整合,随着市区服装批发资源向服装城的挪移和聚合,服装城客流量直线上升。 随着第三轮招商的尘埃落定,石狮服装城已投入使用的七栋交易大楼入驻率逾98%,经营户总数达2400多户,其中在承接汽车站周边服装市场第一轮、第二轮与第三轮抽签选铺工作中,共承接商户1446户,租赁店铺1446间,目前市场从业人员超过了1万人。新旧市场整合后,服装城客流量直线飙升,日最高达5万人次。二是七大片区改造建设全面启动。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经济的不断增长,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市民对城市规划要求也相应提高,为适应这一新变化,谋求新一轮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今年6月以来,石狮市大手笔、大规模、大力度展开城市建设,启动了七大片区改造建设工程。11月26日,位于石狮拆迁范围内的湖滨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旧址敲下第一锤。从那一刻开始,七大片区改造项目也进入了实质性拆迁阶段,力争实现和谐拆迁、民主拆迁,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现城乡一体化。经过2006、2008年二次提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00元,今年底实现第三次提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60元,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十一五”期间共有8823户次、23267人次享受低保救助,发放低保金4429.28万元。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2006年至2010年10月,共为735户次发放医疗救助金287.34万元。临时救助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起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从2006年至2010年10月,共为2547户次发放临时救助金596.46万元。两节期间,组织慰问社会特困户、困难老人,共慰问2500户,发放慰问金125万元。石狮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入住老人63名,孤儿院收养弃婴37名。慈善孤寡老人院建成投入使用,65名五保户及孤寡老人免费入院安度晚年;石狮海峡老人养生园江夏老人护理院正在抓紧筹建。
   
2006年来,石狮市财政每年单列5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列入省级“示范村”3个,泉州市级“示范村”11个,石狮市级“重点村”61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12个)、“宜居示范村”2个,涌现出永宁前埔村、祥芝前山村、蚶江厝仔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五通、五有、五化”(“五通”:村村通自来水、通公交车、通水泥公路、通数字电视、通宽带;“五有”:村村有农贸市场、有公共休闲场所、有老人活动场所、有文化室宣传栏、有运动健身设施;“五化”:村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庭院美化),荣获“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市”称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石狮中心市区空气优良天数占总天数保持96%(“十一五”预期目标为90%)以上,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三个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近海水域二类水质达标率保持66.7%(泉州市下达指标为5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06年-2010年10月,SO2净削减454.61吨,减排9.1%;COD净削减2680.31吨,减排26.9%。持续深入开展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十一五”期间共投入8.65亿元,实施建设109个整治项目。建有大堡、伍堡、锦尚三大集控区的4家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4.7万吨;全市建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11套,规模8万吨/日;全市7个镇107个村全部通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省级达标验收。立案查处环保投诉案件1568起,处理率达100%,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42起,罚款470万元。开展印染、化工、造纸、制革四行业环保违法企业停产整顿专项行动,责令92家重点污染企业停产整顿,关停取缔63家。

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石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石狮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西建设和泉州环湾发展大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坚持“一市一城”发展方向,突出加快“四项建设”(建设现代城市经济、建设现代宜业宜居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谐平安城市),着力提升“四个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改革开放水平、民生保障水平),把石狮建设成为品味高优、功能齐全、充满活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宜业宜居工贸旅游港口城市。
    ———
经济发展指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如下指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超过95294元(14438美元,居泉州地区之首)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超过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总产值1144亿元,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2亿元,年均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7亿元,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0.9%;五年累计实际外贸自营出口额42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7%。
   
———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每10万人达到1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210件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人均期望寿命75岁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0.3%;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160件/万人。
   
到2015年,石狮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十二五末,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500元左右;医疗救助户年度最高金额不低于5万元;家庭年度救助金额限额达3万元;福利中心、慈善老人院、海峡养生园的养老床位达到1000张以上;入院弃婴(儿童)的收养、家庭寄养和涉外收养达到50%。
    ———
城乡一体建设。接下来,石狮将统筹城乡联动发展,按照"一城一市"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一体保障。目前,石狮正大力推动七大片区改造工程,促成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未来,大仑片区建设成为与服装城相配套的专业性服务配套区,将建成商贸办公、商业娱乐、高档公寓为一体的现代风貌形象片区;长福片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服务配套区,改造后的长福片区以高尚住宅、行政接待、配套商业、酒店餐饮等功能为主;侨中片区建设成为石狮市商业中心,改造后的侨中片区以发展生活性商业服务业为主;镇中路片区作为人文历史起源之地、城市复兴之地,建设成为集商业、居住、文化、休闲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老城历史文化区;城北片区建设成为大泉州都市区南翼区域一体化与产业联动的新引擎、区域性公路交通节点,石狮市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和空间拓展的重要载体,对接空港、海港及周边重要产业区的服务业高地、现代化综合性商务区,石狮市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宜业宜居模式开发典范区;环湾片区建设成为绿色港湾,临港新区,对台贸易合作先行实验区,环泉州湾商贸物流产业的创新平台,港口为核心的工贸物流临港新区,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海滨新区;永宁片区建设成为石狮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化滨海城区,石狮市未来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石狮市滨海旅游度假基地,石狮市未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人民生活指标。到2015年末户籍人口33万人,自然增长率6.4‰;总人口6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795元,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33元,年均增长7.5%;恩格尔系数30%以下;千人均床位数6张;城市人均绿地面积9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2平方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控制在4%左右;基尼系数力争在0.4以下。
   
十二五期间,石狮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全市房改及住房工龄补贴工作,逐步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按照石狮市"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计划在2011-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723套,面积21.89万平方米。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工程建设。截止目前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1268万,计划于2011年9月30日前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灵秀镇彭田村科技创业园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建设廉租住房1707套,整个项目预计2012年完成交付使用,目前已建成603套,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宿舍,按时发放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租金补贴。
    ———
环境保护指标。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12%;绿化覆盖率40.5%,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98%;空气质量达标率9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城市污水处理率80%;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单位GDP综合能耗、水耗分别为0.63吨标煤/万元、30立方米/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基数内。
   
目前,石狮市正在开展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计划投入2.85亿元,对全市22条溪流及时令小溪进行整治,164家环保违法企业己被关停取缔,46家环保违法企业被限期整改。"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中心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负荷要达到90%以上,建成石狮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永宁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或者技改建成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逐年建设沿海五镇污水管网工程,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置率,到2015年石狮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在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在原有COD(化学需氧量)和SO2(二氧化硫)的基础上,水污染物控制总类增加氨氮,大气污染物控制种类增加氮氧化物;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污染整治,继续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污染行业企业要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工业区内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行封山禁采,保护矿山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四绿”工程(即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管,防止船舶污染,整治海漂垃圾污染,保护滨海旅游资源;要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市区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行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制度,全方位建设宜业宜居、小核荔枝型的精品城市。

新闻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12-22 13:39:46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