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贵 新时代海西精神的佼佼者

作者:吴美章 余潇

———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教授 

    在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日前联合表彰的50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教授。

育人抓志向

    郑金贵出生于永春县东里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目不识丁,但希望儿子成才,将来能比黄金更宝贵。
    郑金贵这么认为,“你不能决定起点,但可以决定终点。”在拼搏之路上,他一直掌握着主动权。
    上山下乡时,他努力学习,被推荐上了大学;高考制度刚恢复,他就考上了研究生;“出国热”还没开始,他已从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归来,并历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所长、副院长、院党委书记,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2006年初夏的一个晚上,郑金贵到学生宿舍查看,一个大四学生在电脑游戏里厮杀正酣。
    “同学,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要努力学习,有好的成绩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呀。”
    “我上届的一个师兄成绩平平,但他爸爸是县委书记,找了份好工作。另一个师兄成绩优秀,但他爸爸是农民,找不到工作,只好去推销矿泉水。老师,您说读书有用吗?”
    郑金贵一时无言以对。在不公平现象还难以完全避免的今天,如何开导、激励学生?他思索着,形成了如今深受推崇的励志理论——“矩形理论”。
    他把个人的成就比作矩形的面积,底边是每个人的客观背景,无法自己选择;而高是每个人的主观努力,底边短的人要想增加矩形面积,只有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不断增“高”,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郑金贵将这一理论向两岸39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作了介绍,得到普遍认同。
    台湾中州技术学院校长彭作奎评价说:“矩形的相关理论,有人用于政治,有人用于微积分,有人用于建筑,而郑校长言简意赅、饶有创意地将其运用于教育,直指现实社会的无奈,但也提供弱势学子一个反思的空间,激发其主动追求逆势反转的能力。看似简明,却蕴藏深厚且绵长的教育意义与力量。”
    矩形理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激发出身寒门的农科学子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面积”。

治学“抓关键”

    郑金贵36岁成为副厅级领导干部,49岁执掌福建农林大学。行政担子这么重,怎么搞科研?
    郑金贵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抓关键”,任何事都不能急着动手,要认真思考,“选题最关键,一定要有前瞻性”。
    长期以来,农业科学家把水稻的研究目标放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上,郑金贵却另辟蹊径去研究稻草。
    过去收稻谷时,人们通常会把稻草弃之不用。据估计,全国每年有2亿吨稻草产生,这是规模巨大的可再生农业资源。
    1987年起,郑金贵带领课题组14年如一日,成功研究出谷秆两用稻,让稻草变“金贵”了。用谷秆两用稻的稻草栽培草菇,产量可增加34.7%;饲养奶牛,产奶量可增加8.3%;饲养草鱼,鱼增重37%。该成果在南方7省区推广,已累计利用稻草236.7万吨,增收12.17亿元。
    2007年2月27日,由郑金贵主持的“谷秆两用稻选育及其秸秆高效利用技术”项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生命科学领域获得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也是该年度全国水稻研究领域中唯一获得国家奖的项目。
    “搞农业研究都有周期,几个项目完全可以交叉做。”在研究谷秆两用稻的同时,他还完成了南方冬季农业开发与推广的研究。
    由于没相应的良种和技术,福建等南方省区的冬闲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浪费了约占全年1/3的冬季气候资源。他带领课题组花了数年时间,从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引进筛选出可在南方不同气候区冬季开发的133种作物良种,还研究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这一项目在南方10省区推广后,已增收10.34亿元,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治校抓特色

    1998年8月,49岁的郑金贵出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林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如何在高校改革中脱颖而出?他认为,不管是治学,还是治校,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才有成绩。
    郑金贵把有关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的材料认真翻了一遍又一遍,一个醒目的数据在他视线中久久定格:100多位老校友供职于台湾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
    这是一笔难得的资源啊!对台优势是福建的最大优势,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是福建的特色。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他决定:在对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上做足文章。
    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推进,郑金贵全面深入研究台湾的高等教育和现代农业科技,先后编著出版了《台湾现代农业科技》、《农产品品质学》、《台湾果树》、《台湾高等教育》等系列专著,其中主编出版的《台湾现代农业科技》和正在出版的《台湾农业生物科技》,是迄今为止大陆最全面介绍台湾现代农业科技的专著。他还带领科研团队,引进台湾优异种质资源1850份,并从中筛选出68个良种进行推广。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还引进利用8647种2.05万册台湾原版图书和32个专业的相关教材以及5个可以在线查阅台湾文献的数据库,建立起大陆农业高校最大的“台湾文献馆”。
    截至去年底,福建农林大学共与台湾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并率先在全国招收台湾青年攻读成人教育学历。2008年11月,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揭牌成立,郑金贵被确定为首席科学家。
    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已发展为拥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学府。特别是2006年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数量居全国农林高校第一,也使该校在学位点数量上居全国农林院校前列。《大学》杂志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显示,福建农林大学的技术创新贡献力位居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位!
    早餐和家人说说家事,午餐和同事们商讨学校大事,晚餐和学生讨论如何做学问。白天8小时是校长时间,晚上是教学时间,周末和节假日是科研时间。
    不论是作为家长、师长、校长,还是作为科学家,郑金贵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
    天道酬勤。被评选为农业科教领域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郑金贵实至名归。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12-14 13:57:50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