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发祥 丹青梅花民族魂

作者:林小端
  春暖花开时节,榕城郊外的梅花景区前来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听说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秘书长郑发祥回到了福州老家,正在筹办一个“梅开两岸”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位被誉为“梅圣”的画梅大师。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正是年过半百的郑发祥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出身贫寒的他,却有着与命运较劲的顽强个性,格外勤奋努力。小时候因家里买不起绘画的纸笔,酷爱绘画的他就在闽江边的河滩上用树枝练画;青年时代,他当过知青、工人、司机、电影放映员等,先后拜了几位名师,挥毫苦练,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等各种传统书画技艺日益精深。也许是与梅有缘吧,当绽放在大自然中的梅花初次映入他的眼帘时,仿佛拨动他生命中最响的琴弦,那种在世俗中一尘不染、在冰雪中大写春意的境界,激起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从此他对画梅如痴如醉。
    为了把梅画活,郑发祥废寝忘食地苦钻画梅技艺,久而久之,他创造性地在国画水墨的基础上,融入西画的透视与色彩的技巧,独创出一套中西合璧的技法,使梅花之作更加栩栩如生。看过他画梅的人,都会惊叹于他的高超画功。你瞧,经过一番精心的布局构思,神闲气定之后,他首先手执一管硕大的毛笔,滚动着拉出一条如龙体般的梅树躯干,一气呵成地将其挺拔之风骨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才开始用多种规格不一的毛笔细致入微地勾花点芯,添加景物。他笔下的梅花,枝干雄健苍劲,花朵层叠似锦,再衬上山水雪月鸟虫等写意作为背景,摆脱了传统画法中冷寂清高的意境,使画面显得蓬勃大气,尽显梅的灵韵,摄人心魂。
    如今,这位梅画奇才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先后在国内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的画集达20多种,作品曾荣获中华全国梅花艺术大赛特等奖、中华咏梅诗书画大联展金奖、荣获美国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银奖、欧洲东方艺术大赛特别优秀奖等,其梅画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天安门城楼、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美英大使馆等机构珍藏。去年他还应邀出任“中华名家庆奥运大型书画展”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并被授予“杰出爱国人士”荣誉称号。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欣赏了他的梅花画后,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梅花,并感慨地说:“联合国很需要梅花的这种精神!”
    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的画被送往台湾的事,郑发祥至今记忆犹新。当年,他受宋庆龄基金会委托,画了一幅梅花祝寿图作为80大寿的礼物赠送给蒋纬国先生,蒋先生收到后赞赏不已,亲自回赠了一张题为“我爱梅花,更爱中华”的书法条幅,以示其对梅花对中华民族的深情挚爱,并特别在回信中总结了梅花的十大精神,可谓深谙梅之品格。2006年10月,郑发祥应台北梅花之友会的邀请,赴台北成功举办了个人梅花书画展。时任国民党党主席的马英九先生在百忙中亲自接见了他, 还兴致勃勃地到现场观摩他作画半个多小时,并予以高度的评价。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深入,一个强烈的愿望在郑发祥心中孕育而生:组织一个“梅开两岸”的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同根同源的两岸同胞更加贴心地走在一起,共享中华一家亲的骨肉情,共扬傲雪斗风寒的民族魂。郑发祥告诉记者,他把开幕时间定在2009年9月9日,其中的寓意代表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期盼海峡两岸同胞永永久久相亲相爱,团团圆圆!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6-14 15:47:0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